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劳民伤财之事咋穿上了“实事”马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3:40 舜网-济南时报

  继挥资数亿元操办首届“姓氏文化节”之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该活动列入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要把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办得更为隆重,大约是第一届“姓氏文化节”办得相当成功了。但事实是:2004年该县财政收入仅为1.21亿元,但因办节大花其钱财政支出却高达
3亿多元;为把县城通往周口市区的20公里省道打造成“迎宾大道”,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返租耕地4000多亩,在大道两边开辟数十米宽的绿化带,栽种一排排名贵花木,乡镇干部负责看护花木,每个乡镇为此抽出大约30%的人力“昼夜值班”。

  显然,首届“姓氏文化节”的举办,已经使本来十分困窘的公共财政雪上加霜,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既然如此,依靠寅吃卯粮、打肿脸充胖子举办的“姓氏文化节”又是什么“实事”呢?

  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看来,只要是为了“发展”,就应该有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丝毫不顾本地经济现状和公共财政的支付能力,更没有认真算一算投入与产出账。政府花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大把大把的钱投入“姓氏文化节”中,则恐怕就意味着无钱投入到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中。

  顾名思义,实事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事。明明是侵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却列为10件“实事”之首,不能不说耐人寻味。

  明明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却借“实事”之名向社会宣告,这不能不说是对民意的强奸。其实,若稍加琢磨就不难发现,这种“实事”固然不能让当地老百姓得到实惠,却能让当地领导得到实惠,比如政绩、虚名什么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