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教育产业化”请来点实在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3:40 舜网-济南时报 | |||||||||
曹林 继去年12月底表明反对教育产业化的立场后,教育部近日又表态了,立场比前次更加坚决,发言人王旭明援引了近日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有违教育公益性原则”等五大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并强调:对于教育产业化,不仅仅教育部反对,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各个部门都反对,老百姓也反对,政府官员也反对,要让其像“过街老鼠”一样(2
盯住一个概念大做文章,揪住一个概念猛批,总感觉教育部这出戏演得相当滑稽。 教育产业化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一个概念。当时为迎合一些学校的赚钱冲动,有头脑发热的理论家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理论。在某种改革浮躁中,这种“把教育当产业办拉动社会消费”的理念一度占了舆论上风,虽无红头文件明里支撑,但学校都心照不宣地实践着这一理论。拜高歌猛进的产业化所赐,高收费和乱收费陷入失控状态,“读不起书”迅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教育产业化也迅速成为众矢之的。 也就是说,在“读不起书”的现实逼视下,教育产业化已臭名昭著,其合法性已荡然无存,再也没有人敢公开以产业化的理由收费赚钱。不过,理论虽然死了,但当初由理论支撑的那些实践还在中国教育的机体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产业化概念已死,但却留下了产业化的现实,高额的学费和混乱的收费——对教育部来讲,在产业化理念已人人喊打的时候,再“鞭尸”已经没有意义了,最现实的是收拾教育产业化留下的烂摊子,肃清产业化的实践流毒,把通过产业化升上去的学费降下来,使教育回归公益性。可我们看到的是,教育部恰恰是在对教育产业化理念进行“鞭尸”,高调地表态,而不见实际行动。 如果教育部真的反教育产业化,为何在产业化理论兴起之初没有及时进行狙击?如果教育部真的早就反对了,为何还形成了中国教育“有钱人上学,穷人读不起书”的产业化之实,这算不算是一种失职和行政无能?如果教育部是在真心实意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就应该严格地界定清楚,哪些属于教育产业化行为,产业化与公益的边界在哪里,准备采取哪些行动治理产业化现实,治理的目标是什么——这样的“反对”才可见、可衡量并可监督。公权力不是用来表态而是用来行动的。 这种表态表明了官场意图伦理的流行:表态就是一切,有好的意图、信念、主观愿望就行,而不对现实负责。公权力应该秉承的是责任伦理:不仅要有好的意图,还对自己的表态承担责任,为可预见的结果负责。 教育部一边高调地对“教育产业化”进行“鞭尸”,许多学校一边行“换了马甲”的“产业化”之实——你反的是产业化,咱早就不叫产业化了。如此,虽然“反对教育产业化”叫得震天响,但老百姓“读不起书”的产业化现实一点儿也不会得到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