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报倡议:为进城“民工”更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3:53 东方今报

  城里人的歧视 是我说不出的痛

  

今报倡议:为进城“民工”更名

  郑州市经六路上一位民工在帐篷里酣睡。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们都不怕,怕的是城里人的歧视 记者 沈翔 摄

  【我们的想法】

  城里的月光 快些抚慰我心房

  2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文件还要求各地各部门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2月25日,政协郑州市十一届委员会三次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一份由20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在这份编号0600508的名为《关于保护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建议》的提案里,委员们指出,对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民工”,郑州市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和市民抱有歧视思想,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外来务工人员常常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权利,甚至根本就享受不到这些权利。 郑高飞等20多名政协委员,希望郑州市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为“民工”更名,消除对“民工”的歧视,建立适合进城“民工”的医疗、社保制度。

  “民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都市的繁华和富裕,令他们寒心的是,城市人冷漠甚至歧视的目光,把他们远远地抛在了城市的边缘,这使他们对城市产生疏离感。

  消除身份歧视,给“民工”以市民待遇,尊重社会建设前沿的主力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一环。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以及人文关怀的长期缺失,“民工”成为不稳定因素。只有把他们纳入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给他们足够的关怀,让他们融入城市的文化中,在城市中首先实现城乡和谐共存,然后再以其为媒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共处。

  每年年初都有大量的“民工”满怀期望踏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一个人漂在外头”,忍受低劣的条件,挣取微薄的收入。由于长期身处底层,或许他们早已习惯了城里人异样的目光,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是没有理由远离他们的。每一个“民工”的肩上其实都担着一个农村家庭的重任。关心、关注“民工”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哪怕是有限度的,传递出的善意也都是温暖人心的。

  所以,今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今报倡议——为进城‘民工’更名”系列报道,希望通过你、我、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变“民工”受歧视的境遇,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共创我们的和谐社会。

  “民工”兄弟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中,物质的匮乏他们能够接受,但精神上受到的孤立和歧视,却是他们心中说不出的“痛”。

  2月21日、22日,今报记者走访了郑州建筑工地上的“民工”、家政服务员、美容师等外来务工人员,记录下了他们的心声和真实的故事。

  ●17岁的小杨,永远忘不了那次公厕遭遇

  进城一年多的17岁“民工”小杨至今还忘不了去年7月的那次厕所遭遇,“那天,我已进公共厕所准备方便了,女管理员跑进来,硬是把我拉了出来,就因为俺穿得有点脏”。

  本报2005年7月10日曾报道,郑州市某免费公厕阻止“民工”入内,而经常光顾该公厕的60多名商丘“民工”,当时负责郑州市文化路污水管道改造的施工工作。

  “厕所管理员一看我们一身‘民工’打扮,就拦住我们不让进。”“民工”张向明也有这种经历,“我们是来建设郑州的,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可上个厕所也受歧视。”

  2月21日,兴华街一工地上,正推水泥车的老翟吞吞吐吐说了件“糗事”。他一直想亲眼看看郑州的二七纪念塔。上个礼拜天他利用公休,和工友到二七广场去,谁知刚下公交车,肚子疼了起来,却到处找不到公厕。“这可是城里,不能像在农村随便找个旮旯就解决问题了。”老翟急了一头汗,又不知道该问谁。后来他的工友鼓起勇气拉了个学生模样的行人问了问,人家指点让他们到附近的商场去。进了商场,还得问路,结果人家售货员盯着他们的衣服、头发,不是白眼,就是装作没听见,根本不理他们。

  临走时,老翟说:“干活再苦再累也不怕,怕的是受城里人的白眼。”

  ●“民工”的称呼让57岁的老张很无奈

  “民工”这个称呼,让来郑打工已3年多的张石娃听着,是既高兴,又无奈……

  洛阳嵩县老家的地,不够养活一家人,57岁的他就带着两个儿子趁着农闲出门打工,小儿子还在郑州上中专。村里现在常宣传“出门打工光荣,在家吃穷可耻”,本来他觉着一家人出门干活,脸上有了光。“可‘民工’这个名字,一到城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就因为是“民工” ,他大儿子30多岁了一直找不到对象,二儿子在外干了活要不到工钱,得了精神病常犯迷糊,小儿子在学校上学每天只能吃上两顿饭……张老汉说着,眼圈一下子红了。他用裂满血口的手抹了把脸。

  这次来郑州市里头打工,听说离小儿子上学的地方很近,他高兴得两晚上都没睡着觉。“俺可真想去看看孩子啊!但盘算了好几天,这出门坐车得花钱——还得给他省点学费呢。再说俺这身破衣裳,被别人笑话了,孩子脸上不好看……” 张石娃的辛酸,也在其他“民工”心里,以不同形式刺痛着。

  ●“真倒霉,咋坐上了‘民工’专车”

  2月21日上午,二马路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公交站牌处,站了十几个等车的市民。

  “101,101路站牌在这儿!”一个背着大牛仔包的“民工”挤到公交站牌前,呼啦啦,跟过来了七八个或拎着编织袋或背着大包的“民工”。“数数看有几站,别下错站了!”“这101往俩方向开,别坐反了!”几个人七嘴八舌讨论着,周围几位等公交的市民不由自主挪了地方。

  101路公交车来了,“挤啥挤,一群‘民工’!”离上车门最近的几个中年市民,对拎包往前拥的几个“民工”不耐烦地嘟囔道。

  上了车,几个“民工”没投币,直接往车厢后面走。“买票,你们几个买票!”男公交车长大声喊他们,“说你们呢,那几个背包的!”

  8个“民工”应该是8元钱,一个戴帽子的“民工”递给公交车长一张10元的票子。“我不收钱!没看别人都是咋买的——投箱里!”戴帽子的“民工”愣了愣,拐回去和其他伙伴凑齐了8元钱,投进自动投币箱。

  他接着去找自己的行李,车厢里的乘客都躲闪着身子给他“让道”。一个时髦女孩一脸不快地嘀咕着:“真倒霉,坐上了‘民工’专车!”

  市民韩先生坦言,从棉纺西路往市中心坐车,他一般都选择37路,因为车上的“外地人”少;有几路车上的“民工”多,感觉脏、不放心。

  经五路上一家工地的几位“民工”发牢骚:出门坐公交车最便宜,但看看城里人的脸色,让人心寒,“不但坐公交,进饭店吃饭、找人问路、上街买东西,连个好脸色都很难看到。有的人见了我们还往后躲,我们就那么吓人?”

  郑州市民李女士曾有过一次经历,那天坐公交车,一个“民工”打扮的人上来,身上背着一个大包裹,他从兜里摸了5毛钱出来刚想往司机手里送,就被司机骂道:“你没长眼?一块钱,快点!不坐下去!”

  ●她宁愿搬砖,也不愿给人擦地板

  “俺就想跟老公在工地上找个活儿干干。”王永梅说完这句话,又低下头啃烧饼了。

  2月22日上午11点,郑州市二马路和解放路交叉口西边的劳务市场,记者见到坐在行李袋上的王永梅。她40岁上下,黑黑的皮肤,凌乱的头发被风吹得盖住了脸。她蜷缩在蛇皮行李袋上,啃着饼,眼睛往上翻着,打量来往招工的人。

  等着找工作的或是男人一群,或是女人一群,坐在男人堆里的王永梅格外引人注目。

  “老乡,保洁员干不干?”记者刚走到跟前,一个穿着皮衣的男人跟王永梅搭腔了。

  “不干。”没有讨价还价,王永梅看了看男子,直截了当吐出俩字。

  “你不干干啥啊?工作这么难找,你先找个干着,我安定住了,你再去找我不也中?整天非要在男人堆里混!”王永梅身边抄着手、穿着蓝制服的丈夫发火了。

  “我受的气你是不知道啊咋的?我就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想在城里人家里整天受气!”周围的人都朝夫妇俩看过来,俩人不吭声了。

  王永梅的丈夫说,从1998年开始,夫妻俩就从兰考老家一块儿出来,在郑州打工,王永梅做保姆,他在工地上打小工。有次他去看媳妇,那家铺的地板砖,得脱鞋,可能是他袜子比较臭吧,人家一直阴着脸,吓得他呆了5分钟就走了。

  王永梅说,丈夫走后,那家女主人在家里洒了好多花露水,还说“农村人身上有股味儿”,让她以后别领农村人到家里来,她哭了一场,就把工作辞了。

  “不管咋说,城里人从骨子里看不起俺们这些打工的!”王永梅说,从那以后,她就跟着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帮小工,“做做饭、搬搬砖”,虽然累,但是不用看人白眼,心里舒坦。

  ●“当个城里人”是她4年的梦想

  “当个城里人”,一直是小楚的梦想。17岁就离开周口老家来郑州打工,4年了,“打工妹”、“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身份和称呼,让她一直觉得“太没有安全感”。

  今年21岁的小楚,在郑州西郊淮南街上一家美容店当美容师。她眉清目秀、善解人意,很受顾客欢迎,每月能挣1000元。一周轮休一天,她基本不逛街,更不添衣服。“上班有工作服,下班就回家了,没必要乱花钱。”她的钱一点点攒起来,因为心中的梦是“在郑州买套房子,当个堂堂正正的城里人”。

  两年前,她偶然认识了一个30岁的郑州男人,迅速坠入爱河,很快那个男人住进她在齐礼阎租住的房子。她盼着嫁给这个人,在郑州有个真正的家,不用再漂了。但一年多后,她才发觉那个男人早就有了老婆,而且他不打算离婚。小楚狠狠心,自己搬了出去,辞了工作,离开“伤心地”。

  她说,在郑州各家美容店当美容师的,几乎都是外地来的“打工妹”,郑州人很少干这个。女孩子爱逛街,她们最爱去的是火车站附近的服装批发市场,“那儿都是外地人,觉得自在”。

  她有个姐妹曾进了二七商圈一家大商场,刚摸了一件衣服,那售货员就先说“这衣服几百块、上千块”,瞧不起人啊。回来一说,大家都很生气,都说,咱还不愿意去花那个冤枉钱呢!

  “在郑州,我就是没有安全感,也不太愿意出门、逛街,因为在别人眼里和我自己心里,我都是个‘外人’。” 时政主笔 主滨今报 记者李娟娟张雅平 刘长征

  拒绝歧视 先为“民工”起新名吧

  

今报倡议:为进城“民工”更名

  数字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3亿农民外出务工,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但相对于中国8亿农村人口、5亿农村劳动力来说,这一迁移过程仅仅是个开始,知名国情专家胡鞍钢教授曾预计,这“将延续到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

  问题在于,当逐渐边缘化的“民工”遭遇心理自卑和外来“歧视”的双重压力之时,他们变得易躁,易过激。

  而同时,另一场反歧视运动也正在兴起。目前,包括北京、青岛、重庆等地政府已经介入到这场运动中来,真正要把“民工”兄弟融入到城市中,一个崭新的“新市民”字眼不断进入大家的视野。

  ●政协委员:歧视“民工”,郑州确实存在

  2月25日,郑州市政协委员郑高飞表示,部分市民对外来打工者的歧视还是有的。往往是哪里一出治安问题,附近只要有“民工”,就能听到有人说:“打工的小偷多。”市民对外来打工者的印象不好,打工者就不会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

  郑州市政协委员钟波告诉记者,他认识一个在中原影剧院附近卖油的小老板,是上蔡农村的。有一天,看到小老板的店门头被扯掉了一半,就问是怎么回事。小老板说上边要求店铺统一门头,旁边的老板都是城里人,认识人。他不认识,人家就先拿他“开刀”。

  他的儿子上的也是高价小学。按他住的区域,他的儿子应该上二砂小学,但学校说容纳不了,不收。他只能让孩子花钱上建设路小学。

  ●法学专家:没有融入城市,“民工”成了边缘人

  当数以万计的“民工”拥入城市之后,他们在与农村逐步脱离的同时,并没有融入城市,成了地道的边缘人。在农村,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了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在城市,他们的初来乍到和格格不入与繁华的都市形成强烈反差。

  省社科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牛苏林认为,“民工”的这种反差直接导致他们性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心里也比较压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更让“民工”处于社会的底层,少人关心少人问。

  牛苏林说,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民工”们每个月能挣多少钱的关注,我们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和平等的生存环境,“坚决拒绝歧视”。

  牛苏林建议说,社会必须对“民工”群体给予充分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为所生存的城市作贡献,有主人翁意识。

  ●医学专家:人文关怀可以让“民工”心理健康

  试想一下,一个正常的人,当他在生活中常常遭遇无助和歧视,他除了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之外,不外乎憋在心里生闷气——这就会生“心病”。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委员、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姚梅玲介绍说,对于“民工”群体来说,特别是初次踏入大都市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存在一个很大的心理落差。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一些城市人的歧视,让他们的心理不平衡,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这极其容易造成心理自卑,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烦躁,走极端,采取过激行为。

  姚梅玲说,目前我国的社区基层心理教育还不太完善,在上海等发达城市,众多心理医生会定期走进基层社区,开展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这有利于缓解“民工”的心理压力。“当然,我们还要坚决拒绝歧视。”姚梅玲说。

  ●外地模板:反歧视“民工”,各地在行动

  归根结底,“民工”无法融入都市社会的理由,除了自身因素外,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名词——歧视。目前,包括我省在内,全国各地都相继出台了维护“民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从物质上关心进城的“民工”;同时,一些地方也开始采取措施关注“民工”的精神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体现了对“民工”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去年,北京出台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解读》要求,中小学生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民工”的孩子,不要嘲笑他们的发音和着装。

  而山城重庆,2005年9月则开始实施全国首个维护“民工”权益的管理办法,内容包括“民工”免费就业咨询、子女免费免疫等;深圳则将全市350名人大代表名额中的10个留给了外来务工人员;浙江省则特别给义乌市增加了12个“民工”代表名额。

  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歧视运动,也受到了众多社会学家的肯定与赞许。

  ●今报倡议:拒绝歧视,先为“民工”更名

  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事实是,许多城市正在试图改变“民工”这一带有“不尊重”意味的称呼。去年9月,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亲自提出要为在当地被称为“棒棒”的“民工”更名,并呼吁市民不要歧视他们。从今年2月17日开始,青岛市的12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称呼——“新市民”。取得青岛市“暂住证”的“新市民”可以享受子女入学、房贷、保险、购车挂牌、考驾照等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全省进城务工人员每年都在1500万人左右,他们在城市从事着运输、建筑、清洁等最底层、最苦最累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默默贡献着。但同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城里人的歧视和白眼。

  为什么不给他们起一个新名字呢?河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乾元昭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乾表示,要纠正外来“民工”在现实中所受到的不公和歧视,首先应该从改变称呼做起,废除“民工”“外来工”这一类带歧视性的称呼,给他们起一个不带歧视的新名。

  为“民工”起个新名字,您有什么好主意呢?即日起,今报“四个灵新闻热线”(0371)65830000恭候您的好主意。今报记者 张少春 刘长征

  相关新闻

  郑州酝酿——让进城务工人员当人大代表

  时政主笔 主滨 记者 张雅平

  今报郑州讯 “如果让你做郑州市的人大代表,有啥事直接跟政府职能部门说,你愿意吗?”

  “当然愿意了!”前天下午,在大雪纷飞中,记者询问了十几名在郑州打工的外地人,他们对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柴清玉副秘书长在郑州市“两会”上给外来人口一定人大代表名额的议案都表示热烈的欢迎。

  “多年来,党和国家花费了很大精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克扣务工人员工资、侵害务工人员人身权益的事件仍有发生,务工人员的政治权利更是难以保障,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柴清玉副秘书长早就开始了对保障“民工”权益问题的调研。

  他建议,在郑州市外来人口集中的金水、管城、二七、中原等区,组织对外来人口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外来人口的数量、结构等,由区人大常委会给予外来人口适当数量的区人大代表名额,并向社会公告,只要是在郑州已从业一定年限,工作、居住稳定的外来务工人员都有机会成为人大代表。

  “真要是那样,我们外来人员不也就和郑州人没啥差别了嘛!”听了记者的介绍,家住许昌在郑州已经打工5年的张雪笑着说道。

  据悉,柴清玉的议案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之后,将会交由有关部门敦促落实。

  商丘决定——评劳模须有进城务工人员

  记者 陈涛

  今报商丘讯商丘市总工会昨天下发《评选推荐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今后在评选各级先进模范人物时,一定要有进城务工人员。

  据了解,商丘市总工会将在今年五一表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5名,“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20个(其中企事业单位10个,班组10个)。

  《通知》明确指出,进城务工人员是现代职工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去年涌现出了外出务工杰出青年李学生等人。

  一年来,像李学生这样一大批优秀进城务工人员代表,为河南、为商丘争了光,同时也改变了河南人、商丘人在外的形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了弘扬他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评选各级先进模范人物时,一定要有进城务工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