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建设:破好题开好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彩发言摘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4:18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从“3+3”工程破题

  宜宾市在总结近年来实施“3+3”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更加注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劳务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发展农村的新机制,努力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管理方式上继续寻求突破。

  ■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梁熙扬

  狠抓“三个专项”,推动生产方式的更优。一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既要扩大现有重点龙头企业规模,又要结合宜宾重点优势特色产业新培育发展一批。二是农村劳务开发既要强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跟踪服务”的工作机制,还要优化环境,大力鼓励和支持返乡人员“二次创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夯实“三个基础”,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变得更好。一是以“水、路、气”为重点,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好农村用水难、行路难和能源贵的问题。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山坪塘节水改造等

  “六小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工程,搞好富民生态家园沼气项目。二是以教育、卫生、文化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着力解决好农村读书难、看病难、文化娱乐难问题。到2008年全市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加大扶贫攻坚和社会救济工作力度,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难、生活难的问题。继续搞好新村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和产业扶贫四大工程,突出抓好贫困户危房改造、扶贫助学、农村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和农村贫困救助四项重点工作。

  探索完善“两个机制”,推动管理方式的更新。一是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加大公共财力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二是探索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机制,逐步推行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的公推直选。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热点问题公示制度。

  解决“人往哪里去”问题

  目前遂宁市城市化水平只有31%,农民有283万人。农民人均耕地仅为0.7亩,单靠种植业不可能富裕起来。如果不大力减少农民数量,使务农人口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增加,并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以实现。

  ■中共遂宁市委副书记贺文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贯彻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寻求长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由于遂宁市工商业很不发达,城镇发育极为缓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就要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加快市级中心城市、小城市、中心集镇和小集镇建设的步子,并通过招商引资努力寻求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入驻,从而形成一部分农民就近转移的有效载体。

  现在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直接在田间和在圈舍这些环节上劳动的人数将越来越少,这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涉农而又非农的就业岗位。“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将进入这些新兴行业,但不应是分散的,而是以一个个的企业组织为载体的,以小城镇为依托,向“一线”的农民提供科技、中介等服务和支持。这是一种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

  加强对农民工培训以及在城市中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训练,提高农民稳步进入城市就业与生活的比例。鼓励那些已经举家外出多年、在城市中已经具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完全可以或者不必回到农村的人员,自愿彻底地离土离乡,从而使其原来在农村的土地等资源能够得以更好的利用。

  总而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农村工作,不仅仅是“基层”的工作,而是一项必须城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坚持城乡统筹。

  走好生态农牧业之路

  近年来,阿坝州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三个转变”,使我州的“三农”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农村建设仍然落后。2005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8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30元,相差4.16倍。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是首先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中共阿坝州委副书记王建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阿坝州将以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州为奋斗目标,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城乡统筹的办法建设农村,用以人为本的理念造福农民,坚定不移地走好阿坝生态农牧业之路,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与县城规划建设、旅游集镇建设、物资集散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相结合,建设新农村。“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和产业支撑三项原则,搞好小城镇和新村镇发展规划,建成一批小城镇和新村镇。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积极做好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做好劳务经济两大文章。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实现新发展。一要面向市场,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二要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三要狠抓基地建设;四要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要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强化政府为企业和农民的服务。

  为保证实施,阿坝州要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州、县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2003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市实施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走出一条城乡既快又好的发展新路。

  ■中共成都市委常务副书记邓川

  从成都的实际出发,将继续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扎实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

  为此,成都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体现“三个集中”的原则,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集中居住等规划,并做好

  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并坚持三次产业互动,加快工业聚集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落实和完善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积极

  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

  基础上,着力打造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茶叶、水产、木竹、家禽、花卉、猕猴桃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构建产权明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选派一批会经营、善管理、对农民有感情的志愿者到农村,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把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有效办法向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推广,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

  努力促进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加强农民的培训,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抓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重点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和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救助体系,抓好农村扶贫开发。

  功夫下在重点突破上

  南充是典型的丘陵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经济穷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和扶贫开发为重要途径,坚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六难”问题为基本目标,坚持以整合资源和整村推进为重要手段,确保农民稳定脱贫增收,农村面貌持续改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共南充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南充将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一是突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解决农民增收难。二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环境差问题。三是突出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解决上学难、就医难、信息获取难题。四是突出农村配套改革,重点解决发展动力不够、活力不强的问题。

  要在“百村示范工程”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坚持科学编制规

  划,合理确定新农村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突出重点,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配套到哪里,新村建设到哪里”的要求,全市每年重点建设100个现代文明新村。要整村推进,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民主法制”的思路,着力“三建五改五通”,坚持一村一户地建设,一片一片地推进。同时注意整合资源,支持示范新村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南充市将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切实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采取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等多种办法,吸纳国家、社会和农民多元投入。要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主建设”的转变。探索组建“新农村发展协会”、“新村建设理事会”等农民组织,并赋于其民主管理职能。

  力解“饱而不稳不富”

  巴中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前些年创造的“池园经济”、“五改三建”基础上、具有巴中特色和风格的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总理关心的“四难”、抓住发展机遇的新农村建设;是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

  ■中共巴中市委副书记蒋东生

  在巴中,对“饱而不稳”的村,将重点解决稳定脱贫;对“饱而不富”的村,将重点解决增收问题,在此基础上起步建设小康村。巩固农民转移到城镇的成果,帮助留守农户做到务农务工两不误,支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进行资源整合,搞好规模经营。规划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加快新农村试点村建设。

  以解决生产、饮水、上学、就医为重点改善农民生活。继续探索建立税改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新机制。实施好安全饮水、红层找水项目。鼓励、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实施好扶贫助教工程,解决农村上学难问题。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力争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参合率达85%以上。

  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建文明村社、文明院户等活动为载体抓乡风文明。以“五改三建”为内容抓村容整洁。深入推进改路、改水、改电、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致富产业、建小康家园、建和谐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三建”工作,搞好农民新居、农村新村和集镇的规划和建设。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抓管理民主。为保证实施,巴中将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领导和部门联系与帮扶试点村制度。

  镇强村美民富风正

  “十一五”期间,内江将建设新村754个,其中示范村10个、重点村207个、启动村537个。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为此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

  ■中共内江市委常委秘书长李发强

  围绕“镇强”,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强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着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省、市重点示范镇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配套水平,增强示范带动功能。

  着眼“村美”,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加快小康示范新村建设步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推进乡村公路建设“五年攻坚战”,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生态建设和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结合改圈、改厕、改厨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致力“民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增加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发展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提高劳务创收水平。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立足“风正”,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法制和农村政策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增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