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高校从职称评定、提拔晋升、人才流动上拓展空间制度引领辅导员敬业成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7:58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李雪林

  刚刚从杨浦区挂职锻炼回来,36岁的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向阳日前重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他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从1995年开始,朱向阳当了7年一线辅导员,2002年担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近两年来,同济大学每年选送一批辅导员赴上海市各区县和外地挂职锻炼,有20余名辅导员先后走上机关职能部处、学院负责人岗位,10余人转
入教学、科研、产业骨干岗位,一些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先后被输送出去。

  在上海高校,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建立职称评定、提拔晋级、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合理机制,拓宽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有效地激发了整个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2005年,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对辅导员队伍作出总体规划,要求各高校落实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并与教师职称序列相衔接,将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有机结合。不少高校把辅导员队伍的评聘作为一个系列,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评聘制度之中。例如,上海大学深化辅导员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岗位聘任制、任期制、职级制”,由低到高设立了1-5级辅导员岗位,最高级别的辅导员的职级与教授级等同。

  上海还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为每一位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鼓励一部分适合此类工作的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上海已专门建立1个专业辅导员培训基地,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发展教育、生活园区管理等方向培训工作。并根据全市高校的分布特点,建立了7个辅导员日常培训基地。同时,与上海人事部门合作,启动了“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职业咨询师”的职业能力资格认定,为辅导员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可能。

  在辅导员队伍的人才流动方面,上海着力打通三个环节,形成通畅的人才流:一是构建辅导员与专业科研教师之间的“通道”,让专业水平较好的辅导员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二是构建辅导员与党政管理干部之间的“通道”,使辅导员成为党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三是构建学校和社会的“通道”,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干部交流,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大循环。今后,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将与市委组织部合作,完善高校辅导员与社会工作部门进行干部交流的机制,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