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9:00 解放日报

  陈水扁在岛内“台独”空间日益狭小、民进党执政陷入危机、其个人声望落入低谷的形势下,无视台湾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和岛内外各界舆论的强烈谴责,2月27日下午在召开“国安高层会议”后正式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适用,并于次日公文批示同意,不仅导致了岛内政局的动荡不安,也制造了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2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发表声明,严厉谴责陈水扁的“台独”言行,同时表示将继续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对此,
上海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学者如是说———

  逆时而动终为世界所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杨洁勉说,陈水扁于2月28日公文批示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是在“台独”的死胡同里又跨出了危险的一大步。陈水扁试图通过此举实现其“法理台独”,不仅再度造成两岸关系的紧张对峙,还威胁到台海地区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此,国际社会纷纷谴责陈水扁毫无诚信可言,是一个“麻烦制造者”与“和平破坏者”。许多国家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和反对“台独”的立场,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表达对陈水扁的强烈谴责。

  事实证明,祖国大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得到了向往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支持。陈水扁蓄意破坏两岸积极交往的发展势头、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湾地区2300万人民和亚太地区各国人民的福祉,与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在一片反对声中宣布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逆时而动,最终必将为世界所弃。

  如意算盘必成泡影

  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海良认为,陈水扁的“废统”是蓄谋已久的“招数”,意在改变台海两岸关系现状,推进“台湾法理独立”。陈水扁的如意算盘是以推进“法理台独”谋取在“台独基本教义派”中的地位,同时挑起族群争斗,煽起统“独”烽烟,为民进党赢得2008年选举创造条件。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台湾在野党及有识之士是不会落入陈水扁的圈套的,国民党、亲民党“立委”已提出罢免陈水扁,丧失了政治信誉的陈水扁已经没有多少政治资产可以运用了。

  陈水扁把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说成是终止“国统会”的运作和“国统纲领”的适用,完全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但也表明他害怕国际社会不接受、大陆反应激烈、岛内发生动荡。我们要彻底揭露陈水扁的“台独”本质,与陈水扁及其“台独”分裂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决不让“法理台独”的阴谋得逞。

  维护台海稳定 争取和平统一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助理胡凌炜则表示,2月28日,针对陈水扁强行决定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受权发表声明揭露了陈水扁挑衅台海和平、制造两岸紧张的险恶用心,同时,再一次表明了祖国大陆从台湾民众利益出发,争取和平统一,反对“台独”的坚定决心。

  自陈水扁上台以来,为其一己之私,不断制造两岸的对峙与紧张,为“台独”势力拓展社会基础。然而,2005年,随着连宋相继访问祖国大陆,祖国大陆陆续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台湾民众的政策,使广大台湾民众认识到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台湾民众对建立和谐健康两岸关系的诉求瓦解了“台独”势力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陈水扁决定终止“国统会”运作,目的是继续制造两岸的紧张与对峙,为“台独”势力找回生存空间。

  两岸经济整合的潮流不容逆转

  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盛九元指出,陈水扁不顾广大台湾民众“回归经济、疼惜台湾”的呼声,公然宣布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直接推翻其本人关于“四不一没有”的承诺,使两岸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台海局势动荡不安。陈水扁这种倒行逆施的“台独”行径,哪有半点考虑台湾经济的发展?

  从“一边一国”到“宪改”、从“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到“废统”,陈水扁之流一直行进在“台独”的不归路上,正如中台办国台办在声明中指出的:我们与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是捍卫还是破坏台海和平的激烈较量,是发展还是毁灭两岸关系前途的激烈较量,是维护还是损害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激烈较量。陈水扁执意推行激进“台独”路线,在台湾内部和两岸之间全面挑起对抗冲突,只能进一步给台湾经济、社会带来灾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岸民众应该携手反对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势力,构建起两岸“命运共同体”,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整合,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共谋发展,共享繁荣,共同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