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9:02 河北日报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侧记

  2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中央对这期研讨班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出席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在开班式和结业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曾庆红、吴官正同志分别主持了开班式和结业式。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军队各大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计。

  听课、自学,研讨、交流……通过整整一周的专题学习,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学员们一致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重大历史任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部署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坚持不懈、扎实工作,书写农业和农村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新阶段中央指导“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14日上午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系统阐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识和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天下午,学员们分成8个小组,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工作实际,展开热烈的讨论。

  学员们引用大量事实,深有感触地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也在拉大。“如果不尽快改变,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统筹城乡发展置于坚持“五个统筹”之首,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制定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支持“三农”工作,制定了“三减免、三补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体系。

  “在中央一系列新决策、新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孕育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性。”学员们回顾这些年“三农”工作的发展历程,一致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全局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是新阶段中央指导“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

  一个艰巨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还会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这段话,引起学员们的强烈共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们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新”在哪里?学员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新”在有更明确的指导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其次,“新”在有更高的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提出的。第三,“新”在有更全的工作布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有机统一的综合概念。第四,“新”在有更大的扶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句话、20个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美丽图景。

  一种广泛深刻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从农民最关心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研讨班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和中央、国家机关多个部门的负责同志来到中央党校,就一系列专题进行讲解,与学员们共同交流、讨论。大家高兴地说,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清晰、部署明确,中央部门已经和酝酿出台的政策力度大、针对性强。现在的关键,是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谋规划、议设想;学政策、提措施……校园内涌动学习、交流、讨论的热潮。分组讨论会场,不同的思路相互交汇;大班交流会上,精彩的发言博得热烈掌声。

  思路越说越宽,办法越想越多。学员们纷纷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一定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结合实际,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

  沿海发达地区“三农”工作的基础比较好。来自东部地区的学员表示,要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村庄建设、发展社会事业上探索新的经验。

  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农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多、压力大。来自这一地区的学员们表示,中部地区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路子,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来自西部的学员们认为,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针对自身特点,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门路,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减少贫困人口……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胡锦涛总书记这一席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庄严号召。

  春风润万物,鼙鼓催征程。当参加研讨班的领导干部们带着丰硕的收获走出中央党校校园,神州大地春风吹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给广大的中国乡村送来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据新华社电)□孙承斌 李亚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