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拯救云南”:拯救“地球生物的圆明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9:47 云网

  2006年2月24日是个星期五,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那简朴、温馨而富有情调的办公室,“地主”廖晓义约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媒体朋友、志愿者喝茶,算是正式开张了筹划在先的“记者茶舍”。

  “主要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喝茶的地方。”廖晓义客气地说,“当然,最好边喝边聊,每次聊一个主题,话题原则上由媒体朋友提供。”

  第一次茶舍活动的话题被确定为“保护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因为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刚刚写了一本“环保科普报告文学”,叫《拯救云南》。这本书前后花了冯永锋一年多时间,其间无数次往返于北京与云南,数不清采访了多少人。

  拯救云南

  “我的书里,既有带感情的知识,也有带知识的感情。当人们以为某种赶超型的发展战略能够扶贫济困时,当人们以为只有外来势力才能拯救GDP时,他们可能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过分压制本土智慧,二是放纵外来商业入侵,结果破坏了自然,伤害了社区。”冯永锋说。

  在《拯救云南》里,冯永锋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探讨了云南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尴尬,提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现代商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对外来资本肆无忌惮地破坏和掠夺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物种资源,予以强烈质疑和谴责。

  廖晓义是个性情中人,她讲话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兴奋也好,悲伤也好,愤怒也好。她之前通读过冯永锋的这本报告文学,在说到这本书中反映的问题时,廖晓义是愤怒的:“我们必须重估我们的价值体系,想想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心灵荒芜了,身体垮了,得到了物质财富却没有安全感,或者,是以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换回一大堆塑料、水泥和花花绿绿的钞票,那么,这种所谓的发展对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

  廖晓义一贯的观点是:之所以“山不像山,水不像水”,是因为“人不像人”,当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失去“人之为人的东西”,失去道,缺了德,从而彻底沦为经济动物时,生态灾难就注定不可避免了。

  为什么是云南

  “为什么你要拯救的是云南,而不是四川,不是贵州,不是其他什么地方?”有个茶友半开玩笑地问冯永锋。

  仿佛就是专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教授侯明明专程从昆明赶到北京地球村。

  侯明明的开场白给在场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引用了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的那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留下的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从侯明明的开场白里,能读到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几个信息:一是侯明明已经憋了很久了;二是情况十分严重和令人担忧;三是没有多少人公开站出来说话。

  为什么偏偏要谈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总裁何平博士,曾经于2005年11月底在昆明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上肯定地说,云南生物多样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作为云南人,侯明明掌握的情况应当比何平更具体和详细。而且,事实上,侯明明已经形成并正在逐步完善一个“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黄金十字带”概念。

  黄金十字带

  “十”字指的是以云南省西盟县为中心,东经90度—105度宽,3000公里长,北纬15度—30度宽,3000公里长的十字交叉地区。

  “大量的降水和北回归线附近的温暖气候为动植物的繁育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剧烈的地势落差造成了这里热带生物与寒带生物的空间交错分布,三江并流地区的纵向大峡谷成为南北地区生物信息交换的重要走廊。因此,这一地区蕴藏着地球上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些生物资源,既不是农耕时代可以充饥的食物、农作物,也不是工业时代简单的加工原料,而是指‘对人类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用途的生物多样性组分,包括生物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等’。”侯明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摊开世界地图,能发现侯明明所指的“十字地带”的特殊之处,无论沿北回归线附近左右搜寻,还是沿东经90度—105度的地带南北搜寻,都发现不了第二个如此独特的地理区域:

  北回归线上的其他地带,主要分布着热带沙漠,只有在“黄金十字带”——中国云南的文山、红河、玉溪、思茅、临沧和缅甸是惟一的一大片绿洲,数量极度丰富的物种在北回归线附近繁育,得天独厚的地形是造成这里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的原因。

  东经90度—105度附近呢,只有与北回归线交叉处具有独特的“三江并流”地貌,三条南北走向的大峡谷为不同纬度地区的生物迁徙提供了便利,大量候鸟携带着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信息往返于峡谷南北,把大峡谷内立体气候所孕育的物种资源带到各方,奔腾的江水由北向南把青藏高原的雪水带到热带,成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与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生物信息交换的天然走廊。

  第[1][2][3]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