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时评:警惕“形象工程”改名为“百姓实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10:38 新桂网

  据《中国青年报》2月28日报道,继斥资数亿元操办首届“姓氏文化节”之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该活动列入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

  据悉,2004年,为了办好姓氏文化节,该县提出“一年建设,十年还债&rdqu
o;,结果,当年的县财政收入仅为1.21亿元,财政支出却高达3亿多元。今年的姓氏文化节,不知又将造成多大的财政窟窿?如此“形象工程”实在劳民伤财,害人不浅。但是,骇人之处还不仅如此,明明是赔钱赚吆喝的形象工程,如今却摇身一变而成政府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真令人匪夷所思。

  形象工程改名为“百姓实事”,这首先说明当地政府在究竟该为百姓办什么样的实事上,百姓没有发言权。政府理应为百姓办实事,而不是办“虚”事,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是,因为百姓没有发言权,决定不了政府应该办哪些实事,监督不了政府怎样办实事,无法验收政府都办成了什么样的实事,结果,自然就有一些与百姓毫无关系的“虚”事,粉墨登场,摇身变为政府为老百姓做的“实事”。

  中央曾三令五申地禁止各类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社会舆论也对此多有口诛笔伐,一些地方政府自然有所顾及,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张罗“形象工程”。为此,他们就要侵占民意,给“形象工程”改名换姓。改为“百姓实事”后,“形象工程”就有了合理性、合法性,就可以按照某些官员的个人意图,为所欲为。

  给“形象工程”改名换姓,与其说是暴露了一些官员的利欲熏心,不如说是客观反映了基层民主政治的扭曲。而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难道某个工程是“形象工程”还是“百姓实事”,判断起来就那么难吗?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当老百姓的判断和当地官员的判断相反的时候,其结果竟然是以当地官员的判断为准,并顺利推进,那么,“百姓实事”还不如改为“官员实事”算了。

  (康劲)编辑:马骎作者:康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