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件棉衣”报道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22:29 财富时报

  老旗:人民的总理爱人民

  本报记者 杨宝顶

  2月25日,是本报登载《一件棉衣震撼了13亿人民》报道后的第二天。记者与在网站上发帖的网友“老旗”取得了联系。在电话中,他丝毫没有掩饰内心的惊讶。“真没想到,
在《财富时报》的推动和关注下,大家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我看到,光是在新浪网上留言的网友就过万了!”

  在和记者交谈中,“老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2006年1月30日,也就是农历大年初二晚上,我上大众网看《大众日报》。在29日的报纸上,一版是温家宝总理在山东农村与群众共度春节的消息,三版刊发了半个版、共6幅照片。消息和照片我都仔细看了,总理穿的那件绿色羽绒服越看越熟悉。”

  这件“眼熟”的羽绒服将“老旗”的思绪带到了十年前。

  1995年,“老旗”曾作为山东方面的工作人员,随温总理(当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到潍坊农村搞

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调研。搞文字工作的“老旗”需要认真记录,为听清楚温总理的谈话,每次都离他比较近,温总理平和的语言、朴实的作风和调查之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到寿光时,当地工作人员送给“老旗”一本宣传册,他忽然发现上边有张温家宝当时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与菜农交谈的照片,而自己就站在他后面。十年前的

老照片让“老旗”如获至宝,回到家中,他就在电脑上把照片保存下来。

  今年春节温总理来山东农村视察穿的棉衣,让“老旗”想起了那张10年前的“老照片”。他找到照片后两相对照,发现总理的羽绒服越看越像是同一件。心生感动之余,“老旗”马上将两张照片一起贴到大众网论坛上。

  “现在中央提倡建设

节约型社会,温总理的行动就是表率。再说,穿着朴素的衣服到农村去,可以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却有着平民心态,朴实而随和,这样做特别难得。”温总理的羽绒服,成了“老旗”心中对朴实、亲民作风最好的注解。

  临近采访结束,“老旗”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6年1月28日,即大年除夕的中午,温总理在菏泽市定淘县牛楼村91岁的牛辉亭老人家吃完饺子,菏泽市委书记陈光从饭桌上的餐巾纸盒里拿出两张餐巾纸,递给总理。可总理非常自然地、看起来完全是习惯性地只用了一张,把另一张放在了餐巾纸盒上。

  姚大伟:记者眼中的平民总理

  本报记者 杨宝顶

  在“老旗”帖子7000多名的阅读者中,有一位读者的身份很特殊——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姚大伟。在本报23日报道的新闻里,登有由他拍摄的总理今年春节在山东菏泽过年的照片。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温总理去外地视察总共三次,他也一直作为摄影记者随行。

  姚大伟在跟帖中说,看到上万条网民的留言和评论后,“心情难以平静。数十万网民为温总理一件羽绒服穿十年而感动,让人深思。我相信,大量网民留言的背后,反映的是民意”。

  因为是总理的随行摄影记者,有朋友曾向他求证:“总理的那件羽绒服真穿了十年了吗?”出于记者职业的认真和严谨,他给一位一直在总理身边工作的同志打了电话。

  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件羽绒服温总理已经穿了不止十年,应该是十多年了。衣服也不是名牌,很普通,大概是浙江一个什么地方的服装厂生产的。衣服很普通,穿着很舒服,总理冬天喜欢穿着它……

  工作人员的轻描淡写并没有让姚大伟感到非常意外:“或许因为多年在总理身边工作,早已习惯了总理朴素的生活和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帖子中,姚大伟选登了三次随温总理出行拍摄的7张照片。这三次出行,温总理穿的一直是那件羽绒服。2月24日,这篇文章出现在姚大伟自己的博客中,近1万7千名网友已经阅读此文。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他的讲述再次走近这位“平民总理”。

  “总理棉衣”的新闻比喻

  文/晓 宇

  前些年,比较文学大热。近日,网上出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比较新闻”——《一件棉衣震撼了13亿人民》(据2月23日《财富时报》)。从最基本的直觉到最伟大的触类旁通——在我看来,“比较新闻”就是伟大的比喻。

  随后,经诸多网络与平面媒体转载,此文迅速成为一件有影响的新闻。

  这一事件,从个人观察上升到公共观察,从个人体验演变成公共事件,在我看来,有着两个草根思维的基点:第一个基点是,在一个平民意识普遍苏醒的时代,民众活跃而主动地以民间立场独立评判领导人;第二个基点是,独立的民间立场有理由怀疑这一事件是否倾向于“官本位”的崇拜。

  从第一个基点上来看,比较就有真实。这两张照片的比较,本身就有其可信度,而且民间偶然的自发比较,并不恃有话语霸权,信与不信,在于人民自己的判断。换言之,人民之所以相信这一比较,是源于相信温家宝的人格。温家宝的亲民作风并非此一时一事,引用媒体的话来说,“从辽宁到河南,从陕西到山东,自2003年春节开始,他已经连续在农民家里度过了四个新年”;2005年1月4日,温家宝为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矿难罹难职工潸然泪下,连声说:“我来晚了。”

  基于此,这件羽绒服是不是10年前的那件,有误判可能,对于温家宝的人格,人民却不存在误判。

  政治的诚信,就在于人民的比较。这一事件成为新闻的今天,重要的判断已不在于事实本身,更重要的判断在于老百姓相信温家宝是一个爱民亲民的人,并愿意相信这一比较是真实的。经得起民众千百次比较的东西,难道不是不能更改的真实吗?从这一判断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基点的延伸。

  如果以温家宝的羽绒服为本体的话,我们自会发现另一种比较。以温家宝为一个理想的标高,我们在这种比较中,自发地于中国时下的政治情境中寻找着喻体——即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还存在着不亲民的官僚作风,还存在着不节约的极大浪费资源的奢侈之风与掠夺性的发展。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温家宝就在讲话中指出过中国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人们的物质要求;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两大矛盾,在温家宝身上所反映出的亲民、务实、朴实的作风,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以温家宝十年一件旧绒衣为比较,人民在呼唤并自发地澄清官场道德意识,并使节约重新成为社会主流风范。

  温家宝的羽绒服是一件照片的“比较新闻”,温家宝的羽绒服成为新闻的过程更是个平民性的“比较政治”,在今天,对它的肯定要远胜于怀疑。新闻来源于真实,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真实么?

  温家宝羽绒服的比较,就是一个传神的新闻比喻,我愿大家都能看出喻体的真实,而远离无益的喧嚣与标榜——我们需要在一种真实中前行。

  (潇湘晨报)

  面对棉衣不应只有“感动”

  文/毕诗成

  今年除夕,温家宝总理在山东济宁、菏泽与农民一起过春节,穿的是一件绿色羽绒服,样式陈旧,并已经显得皱巴巴。有细心人注意到,这件棉衣,就是1995年温总理时任书记处书记外出视察时穿的那一件。(2月23日《财富时报》)

  连日来,数十万网民强烈关注,为总理的朴素节俭而感动。有人说,“愿总理的简朴作风能感动整个中国”。还有人说,“这表现了总理的亲民情怀”。平日素来不服不忿的网友,这一回,被深深感动了,丝毫不吝啬各种赞美之词。

  笔者以为,感动当然需要,但我们不能只有感动。一直以来,大家心目中的领导人形象,要么见诸于外交舞台,要么见诸于大小会场,多是通过电视,在他们“西装革履”的时候建构起来的。这样的认识,慢慢地“符号化”了,总觉得高层领导人,多少有些“神秘感”,甚至有些“深不可测”。

  本届政府执政以来,从主席、总理给农民拜年,在农家炕头包饺子,到厨房炸年糕,到着眼于弱势群体……被称作“胡温新政”,被外界纷纷评论为更加“亲民”。但坦率地讲,对于“亲民”的说法,笔者始终有所保留——当大家都这么说的时候,意味着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领导人好像还是“高高在上”,似乎他们本身不是“民”。

  温总理这件穿了10年的棉衣再一次提醒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就如同咱老百姓家一个普通而和蔼的邻居,也有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喜怒哀乐——正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的“平民”血液,才会有真真切切的“执政为民”理念。

  翻开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不乏“仁政”、“民本”之说,也不乏“修养生息”的恤民之策。但即便是主张“民贵君轻”的孟子,也是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视角看待“为民”;即便是号称盛事明主的唐太宗,也是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识来“爱民”,更不要说,那些将民视为“刁民”,防民之口如同防川之流。自古以来的统治阶层素来不是民。

  温总理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其“人民本色”,也流露出本届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力量源泉与精神纽带。领导者的“平民”本色,比起其“亲民”的动作,更令人欣喜。唯有这种“平民”的身份与视角,才知道老百姓心里想的什么,最需要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

  想想有的官员,一朝权在手,便忘乎所以,丢掉了根本,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扬威,呼三喝四。面对温总理这件穿了10年已经皱皱巴巴的棉衣,他们不仅仅需要感动,更需要反思——为政者当常修为政之德,而不忘自己“平民”之根本,方为政德之本。

  (新华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