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棉衣震撼13亿人民反映良知的力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22:33 财富时报 | |||||||||
独家 文/杨博 本报上期头条“一件棉衣震撼了13亿人民”成为当天各大中文网站首页新闻;48小时内,该报道在新浪网上点击率突破100万人次;并在新浪、搜狐、网易等数十家知名网站当
毫无疑问,这样一则关于总理节俭朴素的专题新闻成为上周中文报纸中最受关注的新闻专题之一。 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话题,是因为我们不得不去探讨何以这样一则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正面新闻具有如此强大的传播力,并且在主流观念默认了主流公众意识对于公众事业十分冷漠的环境下,调动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直接参与讨论的热情。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媒体的疯狂转载与评论是基于传媒的职业需要与习惯性选择的话,各大网站网民的点击与网友评论则完全出于读者主动的自觉的热情。在习惯思维已经习惯于只有负面或者针砭时弊的新闻才会引起公众强烈关注的传播环境中,一则正面的政治新闻引起强烈关注的背后必然反映了它深刻的背景。 数百万读者对于这则新闻的基本态度,总结起来不外乎是对于总理节俭品质的感动与爱戴;对于弥漫于时下的奢华之风的愤慨与对于廉洁与节俭风气的期望。读者的态度尤其是如此大面积的读者自觉与主动表达出来的态度毫无疑问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鼓舞,它至少说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务实与忙碌的人群对于国家与公众的环境建设充满了热情。 不容回避的是,公众的关注点是以批评为基调的。它与对总理的爱戴与感动形成一种线条清晰而且态度明确的强烈对比,那就是对大面积的奢华与浪费之风的强烈的憎恨与指责,甚至有网民公开号召大家点击此条新闻,形成对贪官们强大的社会压力。如此不难看出,大面积读者对于此条新闻的强烈关注中包含着自然流露的强烈的爱与强烈的恨。爱也罢恨也罢,它是众多的中国普通的公民表达他们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基本态度。 我们通常以为,公众的反应是个人的或者是感性的。事实上,这一次的群体反应中包含着极其理性与本质的深刻,这条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与其直接反映出来的基本态度使我们不得不对公众的反应进行重新的认识,那就是对于公众应该有起码的信任,公众的认识能力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水准要高出许多。 有人依然会说,读者的态度中更多包含着对于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我们的公众对于社会中不正常、不公正与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无原则的包容,国民素质的提高毫无疑问包含着是非判别能力的提高。我们期望自己的国民是头脑清醒的,是爱憎分明的。我们看到了许多读者因总理的朴实与节俭感动得流泪,感动的泪水里包含着感激与期待,因为大家认为这种品质是值得感激与期待的,如果这样的感情是一种不容质疑的爱,这样的爱是基于良知的;同时,我们看到了读者对于奢华与贪婪的憎恨与愤怒,毫无疑问这种恨同样是基于爱与良知的。 一条按照新闻采编的通常逻辑并非热点的新闻造成了反响巨大的公众反应,这种巨大传播效应的形成毫无疑问是良知的力量。普通的公民基于社会良知对于公众事务的热情反应是进步也是希望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