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许昌县“文化大院”20年长盛不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0:2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不打麻将不捣乱,文化大院转一转。”如今,在河南许昌县农村,茶余饭后到文化大院“挑吃”文化快餐已成许多农民的生活习惯。

  “别看这‘文化大院’地方不大,作用可不小!在这里又锻炼身体又长见识,老百姓都愿来!”村党支部书记尚留根的话道出了“文化大院”的魅力。

  许昌县是全国农村“文化大院”的发源地。由于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县文化大院已发展到400多座,几乎达到每个行政村一座。近年来,该县的决策者通过调研更认识到,“文化大院”立足农村、服务农民、为农民所欢迎,也必将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他们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制定下发了《许昌县文化大院建设标准》、《关于开展城乡共建文化大院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各村拓宽投资渠道,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大院的建设档次和水平。目前,该县的农村文化大院大部分场地宽敞、设施齐全,都配备了图书杂志、电教设备、科普光盘、娱乐器材等,有108家“文化大院”还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高档健身设施。

  文化大院成为农民愉悦身心的“乐园”。广大农村群众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使文化大院呈现出活动经常化、宣传多样化、文艺团体专业化的特色,群众在这里自演、自画、自娱、自乐,不但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要,而且孕育出了如尚集镇西街书画村、胡寨小剧团、苏桥镇杜寨书会等一批闻名全省、全市的文化品牌。目前,以文化大院为依托,全县已发掘恢复龙狮会、曲艺队等民间艺术团体170个,个体电影放映队和农民业余剧团213个,全县先后有5个乡镇获得“全省文化先进乡镇”,3个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州文化村”。在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灵井镇兴源铺村的农民以村史为题材拍出了《鬼子进村》DV片,在全国首创了农民拍DV片的先河。

  文化大院还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播种机”。在这里,组织者利用阅览室、科技夜校、广播、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取得了明显成效。长村张乡干戈李村青年农民李彦增,依靠在文化大院学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很快发家致富,而后他又把这些技术传授给了群众,先后在全县发展种植户31000多户,年产各种食用菌3.8万吨,产值3.2亿元,并出口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几年来,许昌县通过文化大院在全县农村共推广农业新技术120多项,使5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一种以上实用技术,并涌现出了一批“科普先进村”、“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许昌县还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文化大院还是化解农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各村党支部以文化大院为课堂,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路线、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移风易俗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并发挥群众活动比较集中的优势,设置政务公开栏,组织民调会、治保会、红白理事会等,解决矛盾和问题,有效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同时,他们积极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评选活动,有100多位农民被评为市县级“道德建设好公民”。多年来,许昌县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犯罪率连年下降,文化大院功不可没。

  “吸引力决定生命力。许昌县‘文化大院’之所以20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我们依据农村和农民实际,把农民健身与‘健脑’、‘找乐’与‘找路’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县委书记王桂梅的话不无道理。(杨振华孙俊峰刘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