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孝媳37载真情感动哑婆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2:44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刘洪彬

  “家有老,是个宝”,刘书兰常这么说。37年过去了,她用胜似亲生女儿般的爱心侍奉婆婆,期间忍受过多少委屈,只有她自己清楚。198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迁安市“三八红旗手”“巾帼女杰”“唐山市敬老好儿媳”“河北省优秀园丁”,2004年还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刘书兰一直用平实质朴的言行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坚持嫁给憨厚农民

  在刘书兰迁安县城的三居室里,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有一间屋子没住人,我不放心婆婆自己睡,一直和老人睡在一张双人床上”。

  刘书兰今年57岁,1969年经人介绍与附近村的窦俊凤结婚。当时,刘书兰是迁安澎店子镇八里塔小学的校长,而丈夫一直在家务农。“当时家人都不同意这门婚事,都嫌婆婆是个脾气古怪的聋哑人,”刘书兰笑着说,“但我觉着没什么,看丈夫为人憨厚,我就坚持下来了。婆媳本来就不容易相处,更何况是一个早年丧夫的聋哑婆婆!”认识刘书兰的人都替她捏了一把汗。

  丈夫说“妈这儿有你我最放心”

  “我婆婆那时脾气很暴躁,不顺心时甚至动手打骂。”婚后,刘书兰才发现问题比她想像得要严重。那几年,受气不让吃饭是常事,但她却从未耽误过老人的一顿饭。刘书兰默默忍受着,很多时候,她都是眼含委屈的眼泪,给婆婆端上热饭,再劝老人趁热吃。可是,老人生气时会把碗和饭一同摔在地上。“其实婆婆也很难”,刘书兰说,婆婆6岁时得病变成聋哑人,刚结婚不久,丈夫就在锦州战役中牺牲,“我当时就想,要多体谅婆婆的苦衷。”刘书兰总是这样对婆婆百依百顺。

  她为了伺候好婆婆,开始主动学习手语和老人交流,“婆婆的手语是独创的,要长时间一起生活才能弄明白。”刘书兰花费了几年时间,总算彻底掌握了老人的独创手语。为了怕婆婆寂寞,刘书兰还经常带着老人到街上去遛弯,给老人买食品。10年过去了,刘书兰和婆婆算是勉强能交流了,但她的付出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婆婆的脾气还是说来就来,时常闹得我手足无措。丈夫看到我受委屈也很心疼,时常安慰我。”刘书兰清楚地记得,一天晚上,丈夫很认真地说:“妈这儿有你我最放心了”,丈夫不经意的这句话,却让她眼圈泛红,“我要做得更好,一定让婆婆彻底接受我。”刘书兰暗下决心。

  丈夫不幸去世

  可好景不长,1987年,丈夫不幸因病突然去世。刘书兰强打精神安葬了丈夫,哄着一对儿女,劝慰婆婆节哀。可是,任性的婆婆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又吼又叫。

  刘书兰说她此时更加理解婆婆的心情,老人一辈子道不出自己的苦和乐,又遭受年轻丧夫,老来丧子的打击,刘书兰只有加倍付出,才能换取婆婆的笑脸。

  “那时的我心里也很痛苦”,刘书兰时常在夜里梦到病逝的丈夫然后哭醒,可为不影响家人,她只有偷偷抹干眼泪,坚强地支撑这个家。

  此时,很多亲友和同事都劝刘书兰改嫁,“受了那么多委屈,现在也算对得起窦家了。”可是,刘书兰坚持不想抛下聋哑的婆婆,“只要婆婆健在,我就要和她生活在一起”。

  儿女都是孝心人

  “谁都有老的时候”,刘书兰常说,父母一定要给儿女们做个孝顺的榜样。

  多年的潜移默化,儿女们都争着抢着给老人买吃的穿的。

  长子窦国梁干个体挣了些钱,去年新买了套三层别墅,装修好后却一直没住,“这边的邻居老人才熟悉不久,再搬到那边去奶奶肯定难适应。”

  读初一年级的小孙女窦云扉,更是聪明可爱,放学后总是来陪老太玩,给老人喂饭,“这孩子还用压岁钱给老人买零食吃呢”。

  孝心终得回报

  老人摔伤住院期间,刘书兰每天都去照顾,端屎端尿,和婆婆聊天,每次她一来,病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当医生护士他们知道这是一对婆媳后,更加敬佩起这个好儿媳。今年春节前,刘书兰陪女儿去北京看病,婆婆几天没看到她,闹着让窦国梁打电话叫刘书兰回家。

  老人出门,见到别人总会竖起大拇指,用她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满足。此情此景,左邻右舍都是羡慕不已,“看这一家人多幸福!”刘书兰用亲生女儿般的爱心侍奉婆婆,侍奉得85岁高龄的婆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更让人称奇的是,前几年老人还是满头银发,现在却开始长出缕缕青丝,人们都说“这是刘书兰的孝心使老人返老还童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