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3:10 舜网-济南时报

  记者 李 松

  2月21日,重汽与伊朗汽车制造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3.5亿美元的出口合同;今年一月份,重汽共接受整车订单5000多辆,其中2000多辆出口国际市场。

  比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重汽卡车要么挂着“SINOTRUK”牌子驶往海外(“SINOTRU
K”是重汽专门用于出口的品牌),要么挂着“中国重汽”驶向国内各地。

  敏感的人发觉,曾作为中国重型卡车代名词的“斯太尔”,近年的声音越来越弱。“不能只养别人的孩子,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重汽集团副总经理韦志海表示,技术创新很重要,但品牌上的自主创新更重要。

  "中国造"走出国门

  如今站在天安门上看,你会发现过往车辆中“中国制造”越来越多了。但内行人却会说:“中国造”的车并不多!

  在业界“以市场换技术”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虽然很多车名义上是“中国制造”,但却挂着“洋标志”。品牌和技术都是“舶来品”,这决定了中国汽车很难走出国门。提供技术的汽车巨头要换的只是中国市场,他们不会轻易让“中国制造”出口海外。

  在这一点上,重汽颇令人关注——他们在“中国造”方面走在了前列。

  据了解,重汽去年整车出口达1.2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100倍,居全国汽车业前三名,跃居重卡行业第一位。“2003年时,重汽出口40辆车,只占了全部销量的0.15%”。随后不久,重汽开始了“双十计划”,即2004年比2003年出口整车及创汇额增长10倍,同时到2006年底使中国重汽出口整车及创汇再增长10倍。而按韦志海的说法,到2006年,其出口量要占到整个集团销售额的1/3。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车将挂着“SINOTRUK”牌子驶往海外。

  断臂的勇气

  “SINOTRUK”是重汽在经历“斯太尔之痛”后,毅然断臂的结果。

  相信很多中国人熟悉“斯太尔”这三个字,但这三个字在未来若干年里可能会从人们视野中逐渐淡去。

  可以说,很长一段时期内,斯太尔几乎成了中国重型卡车的代名词。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重汽的功劳。1983年,重汽把斯太尔技术连同品牌一起引到中国,为此他们花费了17亿元。十几年里,重汽使斯太尔车跑遍国内几乎每个角落。

  但当重汽想转动方向盘把车轮对准海外时,他们遭遇了“斯太尔之痛”。韦志海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去沙特开拓市场,第二天就接到了斯太尔品牌的拥有者“MAN”公司的律师函,称按照合同约定,重汽出口国际市场的产品不能打斯太尔品牌。韦志海说,重汽在斯太尔身上前后花了这么多钱,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因为品牌不属于自己,即便重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不能进军国际市场,“当时感觉非常痛苦”。

  一组数据如今经常挂在韦志海嘴边:2005年,重汽产销重卡4.5万辆,排名全球第八,与第七名“MAN”公司仅差6000辆。但两者营业额足足差了30亿美元。差距在什么地方?显然在无形资产的附加值上。

  切肤之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激发起更大的勇气。“斯太尔之痛”带给重汽的正是断臂的勇气——他们下决心打造自主品牌。“重汽能把斯太尔做到老大,也同样有能力把其他品牌做好”。

  随后,越来越多的重汽卡车车身上有了“中国重汽”字样。尽管重汽一直很低调,但事实是,重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HOWO系列重卡产品,创造了“当年投放市场,当年产销过万辆”的奇迹,如今已成为重汽的“当家产品”。在海外市场,意为中国卡车的“SINOTRUK”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成为中国汽车界为数不多的“中国造”品牌。

  去年,重汽品牌价值达到了29.39亿元,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机构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国商标节”上,董事长马纯济跻身2005年中国企业商标人物50人。

  双轮驱动重汽

  “很显然,品牌自主创新给重汽带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韦志海看来,企业自主创新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技术创新,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品牌创新——要有自主品牌。

  正像不应该孤立地谈技术创新一样,也不应该孤立地只在品牌上进行自主创新。特别在汽车行业,技术永远是根基,没有这个根基,一切都无从谈起。

  尽管在品牌上重汽曾遭遇“斯太尔之痛”,但在技术上,斯太尔给重汽的帮助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已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将持续。“技术方面,重汽不管和谁合作,向谁学习,都坚持一个原则,即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换句话说,以自主创新为主,消化吸收别人技术为辅。”韦志海说,重汽品牌的自主创新是让外国人逼出来的,但在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却是主动的。在重汽看来,没有专利,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意味着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厂”。

  一组数字颇令人深思:2002年,重汽获得专利126项,平均3天一项专利;2003年,完成专利申报190项,实现了“两天一项”的速度。同年,在中国国际专利和名牌博览会上荣获两项专利金奖和一项银奖。如今,重汽专利技术总数达600多项,是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

  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重汽每年都有超过100种新产品上市,逐渐培育了“飞龙”、“黄河王子”、“斯太尔王”、“HOWO”四大系列产品,形成了国内最完善的卡车整车产品系列型谱。目前,重汽进入国家汽车目录公告的产品已达760多种,拥有各类车型1200多个,成为国内驱动形式最全、吨位最多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

  近4年来,重汽技术改造总投资超过40亿元,新总装线、世界级新面漆线、全部采用机器人操作的新焊装线相继落成,单级驱动桥、缓速器及重卡盘式制动器等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去年,有外界人士把重汽誉为“全球同行业中增长最快、最具竞争力和成长性”的企业。现在看来,这正是重汽应得的客观评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