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6年《高考大纲》选登及解读——地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5:06 荆楚网-楚天金报

  六点变化记心头 识图析图莫糊涂

  解读者:武汉外校地理特级教师 胡龙成

  [考纲有六点变化]

  1.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增加了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2.大气部分将“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改为“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改为“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3.海洋部分将“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改为“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4.陆地部分将“陆地的组成要素”改为“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

  5.农业部分将“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改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6.中国地理水文部分比较大,将旧大纲上的“长江、黄河、珠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改为“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表述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有变化。其中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增内容。

  [《大纲》考试范围及内容节选]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太阳系概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宇宙探测的现状及意义。

  2.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4.主要造岩矿物;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规律;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4.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2.世界地理分区。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2.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4.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5.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6.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7.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12.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