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暖冬”再次止步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7:58 东方网-文汇报

  ■实习生金平记者任荃报道

  本报讯连年强势的“暖冬”天气,今年再次止步上海。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今冬全国气温评估报告表明,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上海地区平均气温仅比常年(1971-2000年平均值)同期偏高0.1℃,达不到“暖冬”标准。

  2004-2005年的冬天,上海首次告别“暖冬”。没想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05-2006年冬季。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冬天,上海平均气温为5.4℃。与1999年偏高2.4℃、2002年偏高2.3℃相比,0.1℃的偏高值有些微乎其微,正好验证了大多数市民“这个冬天有点冷”的实际感受。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个冬季的平均气温为-3.7℃,较常年同期偏高0.5℃,刚够称得上“暖冬”。由于冷暖势力的最终较量在各地表现不一,专家并不赞成用“暖冬”一词来描述全中国的气候特征。比如,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广东等地较常年平均偏高1-4℃,东北地区较常年偏低1℃,其他地区与常年基本持平。

  各地差异大莫望文生义“暖冬”标准须因地制宜

  事实上,对于何谓“暖冬”,全国尚无统一标准。有人说,当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比近30年同期的平均温度高出0.5℃以上,这个冬季就被称为气象意义上的“暖冬”;也有人说,高出1℃以上才能算作“暖冬”。为此,国家气候中心已就“何谓暖冬”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将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暖冬”的国家标准,这一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底出台。

  由于定义上的过于“死板”,老百姓常常会有“暖冬”不暖,或是“冷冬”不冷的感觉。为了能让“暖冬”这个概念更加科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建议,往后判定“暖冬”、“冷冬”最好改变“一刀切”的传统做法,采用“分区讨论”的形式也许更客观;同时,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也应因地制宜,考虑到各地的气候差异。也有专家建议,与其划定“暖冬”和“冷冬”的分水岭,不如说“这个冬季偏暖或偏冷”。

  专家提醒说,“暖冬”本是一个气象学上的专有名词,老百姓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而望文生义。其实,“暖冬”既不等于“温暖如春”,也不意味着寒潮的缺席。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冬天全国平均降水量整体偏多,为43-44毫米,比常年高出5-6毫米。雨、雪在上海和新疆两地各显其威,其中,上海地区的降水量比常年多了近八成,新疆地区的降雪量则比常年增加了1-2倍,由此成为西部唯一“冷冬”地区。

  全副“武装”

  今年冬天上海经历数次较强冷空气侵袭。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御寒有方

“暖冬”再次止步上海
“暖冬”再次止步上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