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海岩笑谈“枪手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09:00 解放日报

  

海岩笑谈“枪手说”

  3月2号,根据海岩小说《深牢大狱》改编的34集电视连续剧《阳光像花一样绽放》,将在东方电影频道播出。

  创造了“海岩现象”的著名作家、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顾问海岩,常让人感到不
可思议。身为上海锦江集团高级副总裁、锦江集团北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他,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而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又以平均每年八十余万字的速度频频发表畅销作品,成为中国平均年发表字数最多的一名作家。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还有人议论,海岩大概是在雇“枪手”写作吧。

  上周,在北京昆仑饭店,记者走近海岩,听他笑谈“枪手”说———

  最初连给我出书的编辑都怀疑我有“枪手”

  很多年以前,就有人说海岩的小说都是花钱雇人写的,还有人议论说我有个创作班子。我的确有个“工作室”,但“工作室”就我一个人,我既是主任,也是秘书。

  对于“枪手说”这样的质疑,我的态度是不回避,也不解释。有媒体问了,我就说两句,人家不问,也不主动找人澄清。前些天在我的“博客”里面,又有网友问起这个问题,我就跟他们做了个解释。

  不要说网友,就连最初给我出书的编辑都怀疑我有“枪手”。有位编辑后来跟我说,他们出版社的同事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认定,书肯定不是海岩写的。那时他和我还不太熟,不好意思当面问我。不过当他拿到我的手稿,特别是“领教”了我改稿子的态度,他就不得不信了。

  凡是校对改过的地方,我都仔细看,有的地方他们改得不好,我就据理力争,常常再给改回去。比如说,有句话是“你瞧,把她的小脸儿都给气绿了”,校对把“小脸”改成“脸色”,他的依据是现代汉语这么规定的。可这一改,就没味儿了,我坚决不同意。每个故事,我都设计了几条线索,安排了上百个人物,叙述的时候,常常不加任何衔接,突然就转变人称。他们以为这也错了,我再给他们解释。这么一来二去的,后来那位编辑主动跟我说,“海岩,我信了,这书肯定是你写的。”

  连编辑都曾经怀疑我有“枪手”,所以网友们的这种猜想,也是件挺正常的事。但大伙儿再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枪手”还潜在水底不露头,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可能吗?我得给他们多大的好处,我得有多强的凝聚力啊!

  不会打字,却让我“因祸得福”了

  其实想证明我没有“枪手”,这特别简单,因为我不会打字,所以保留了八百多万字的手稿。从1982年写《便衣警察》,到现在为止的《五星饭店》,每一个字都是我亲笔所写,修改校对也无人代劳。这些手稿的影印件,在去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海岩作品绘图本》中已经刊出,可以证明我的清白。

  我常开玩笑说,不会打字,倒让我“因祸得福”了。可又有朋友问,你既然不会打字,怎么能在网上写“博客”呢?尽管不会打字,但我上网还是会的,可以看到网友的留言,想给他们回复,就发短信给我的一位朋友,帮忙发到我的“博客”上。又有朋友问了,不会打字,你怎么能发短信?嗨,因为我用的是可以手写的手机啊。

  右手的中指,磨出了一个厚厚的茧子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怀疑呢?其依据是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因为我的作品字数太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每年大约要发表80万字,手写一遍,再誊写一遍,就是160万字,即便是抄,平均每天也要抄5000个字。

  另外,我的创作不断线。别人是十年磨一剑,但我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而且字数都差不多在35万字以上。

  第三,就是我所描写的生活,大多是我从未经历过的,甚至有很多内容和我自己的生活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说在《玉观音》中,很细致地描写了云南的风土人情,很多细节连当地人都不清楚。有人看过以后,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海岩写得好,是因为他在云南生活了几十年。事实上,迄今为止,我还从未踏上过云南的土地。我对云南有的仅仅是知识上的了解。朋友曾送我一套书,叫《云南风物志》,里面介绍了云南的历史、地理、民俗、节日、人情等等,闲时我就随手翻翻。我还有一本《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大型图册,里面讲了很多住屋原则,对这些书本知识的了解,就成了我创作的一种来源。

  同样,我的小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里的很多场景设在绍兴,但我也从未到过绍兴,对那里的全部了解,都来自一本摄影画册。而现在正在写的小说《五星饭店》,主人公是个酒店实习生,虽然故事发生在酒店,但实习生的生活也并非是我所了解的。

  有人说,如果海岩没有“枪手”,那他就是个天才。我的确没有“枪手”,但也肯定不是天才,如果说我多少让人感到惊讶,那也是勤奋的结果。因为长期写作,我右手的中指,已经磨出了一个厚厚的茧子。由于握笔用力,常压得中指很疼,而不得不把笔往上移,甚至移到指根。如今,我的右手食指已经严重变形,指甲常常劈开,写作时,手指肿得老高......

  听着海岩的叙述,看着他伸出的右手中指,那厚厚的茧子告诉我们,智慧与勤奋,让许多人觉得不可能的事,却成了实实在在的事。

  本报记者 尹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