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0:32 云网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动物所新园区

  昆明动物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历经艰苦创业,至上世纪70年代末各项科研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轨。然而,直到1999年,昆明动物所在全院120多个研究所中仍处于中下游,仅排
名第89位。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为昆明动物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自1999年进入一期试点行列以来,各项工作成绩显著。2001年以第一批试点单位全院生物类研究所考核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进入了创新工程二期。

  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发展战略上,确立了以进化生物学、资源动物学、保护生物学三个优势学科为重点的研究领域;制定了力争经过5~8年,将各个学科组建设成本领域国内不可替代的团组,其中3~5个学科组达到国际水平、1~2个学科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

  通过学科建设、机制与体制改革、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等,全所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几年来,全所SCI刊物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共发表SCI刊物论文323篇,平均影响因子为3.46,在学科排名前(JCR)15%的高等级SCI刊物上共发表了88篇论文,其中在Science、Nature、 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Reviews Genetics等几种顶级刊物发表文章11篇。获国际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22部,申请专利33项,授权专利20项,其中一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此外,一类新药“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I期临床的批文。中国科学院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在最新一轮院重点实验室考核中被评为优秀;院地合作共建的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在云南名列前茅。

  2001年至2004年,研究所承担和正在实施的各类项目共241项,总经费达7200万元。

  目前,研究所的整体研究水平已进入国内一流研究所的行列,并凝聚了冲刺国际同类著名研究所的实力。“保持特色、创新跨越”,可谓昆明动物所创新工程五年来发展的写照。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实验室人员正在工作

  面向前沿 凝聚力量

  昆明动物所虽地处边疆,在资源、经费、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却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发展中高举科学的大旗。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将地域和资源优势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所围绕进化生物学、资源动物学、保护生物三个重点研究领域,在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的基础上,将创新重点放在动物的系统演化、模式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濒危物种机制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等方面,通过资源配置、政策导向和学科带头人招聘等形式,整合、优化、重组研究所的学科,实现了布局的优化。

  对学科建设,研究所不仅强调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而且在重点研究领域,如进化基因组学、分子生态学、胚胎发育、生物信息学以及资源昆虫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加大科研人才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并在进化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亚洲人群的源流与进化:张亚平院士领导的研究组系统研究了亚洲人群的源流与进化。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东亚和南亚人群mtDNA世系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人类走出非洲的路径和东亚与南亚人群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在Science(1篇)及影响因子为12的Am. J. Hum. Genet.(5篇)等SCI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短短几年中,论文在SCI刊物累计被引用300余次。Quintana博士在Am. J. Hum. Genet.评论他们的工作为“excellent example”。

  新基因的起源与进化: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王文博士及其合作者的一项关于“猴王基因”(monkey-king)的研究结果,第一次阐明了基因分裂是如何实现的,对理解基因的起源和进化有重要意义。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媒体的注意。美国的The Scientist杂志约请了两位欧美科学家以“基因不断进化”为题进行了评论,指出猴王基因家族的发现为基因重复理论进行了重要补正。

  东亚人群起源的探讨:宿兵研究员等采用Y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系统地研究了东亚代表人群,有力地支持了人类“单区起源”假说,结果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The Scientist杂志(2001年10月号)撰文对他们的相关研究给予了极高评价,称之为“A splendid example of honorable science……”该研究于2003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张亚平院士研究组系统研究了一些主要家养动物猪、山羊、狗、兔和鸡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及周边地区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他们与瑞典科学家的合作研究证明,狗大约在1.5万年前起源于东亚,并有多个母系来源。在Science(封面论文)和Mol. Phylogenet. Evol.等SCI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Science、Nat.Rev.Genet.等国际一流刊物还对他们的工作发表了专题评论。

  心理应激致病机理:徐林研究组就心理应激的致病机理问题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发展和建立了10多种精神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为阐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关键研究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一些代表性论文已发表于J. Neurosci.和JBC等SCI刊物。

  蔡景霞研究组的“恒河猴工作记忆的儿茶酚胺受体机制研究”、邹如金研究员等的“滇金丝猴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张云研究员组的“蛇毒蛋白酶结构与功能及其对血液凝固系统的作用”等成果相继获云南省科技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肖昌华研究员的一类新药“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I期临床研究。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所长张亚平院士

  以人为本 夯实基础

  要跻身国际一流研究所的行列,需要一批能够正确瞻望国际科学前沿、献身科学探索的将帅之才和职业管理人才。昆明动物所在创新工作中,全面推进人才战略。通过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和实质性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年龄、学历结构)、精干高效(PI、管理部门岗位设置)、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目前,研究所岗位平均年龄40岁以下的占64%,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吸引了20多位优秀人才到所工作;在学科团组带头人中,有中德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8人,其他的学科带头人也基本都是有国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

  此外,研究所还利用国际合作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引进计划,探索出了一套结合研究所学术特点、地区资源优势和国际科学动态,以举办国际性高水平学术会议、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培养研究生和建立青年科学家小组等为主要合作渠道与内容的国际合作模式。研究所建立了2个“中德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全国仅4个),组建了“人类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海外创新团队”,成立了“国际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中心”,同时还引进美国全职教授到所工作,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进入二期创新工程后,张亚平研究员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于2002年和2004年分别荣获“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者奖”、“世界华人生物学大会生物科学创新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还有5人分别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所现有博士导师17人、硕士导师25人以及一批在世界科技前沿参与竞争的人才,他们已成为研究所发展的中流砥柱。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院省共建的“昆明动物博物馆”

  全面突破 高效管理

  围绕发展目标,研究所以国际化为标准,树立了“一切为科研服务”的管理理念,并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全面推进机制与体制创新,有力地保障了研究所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目标的实现。

  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科评价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是创新队伍建设的核心。昆明动物所自2001年起便在国内率先探索、建立并实施了定性评价占相当权重的国际化评估,成立了由海外知名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行了两次国际化的考核评估。这项工作,把昆明动物所的科研创新统一到了科学院和研究所的发展目标上,并在进一步推进考评体系国际化的进程中凝练了研究所的学科和目标,提升了研究所的知名度及显示度。

  配合人才战略,结合边疆的实际,昆明动物所还探讨建立了“所内百人计划”、部分人员人事代理、特殊人才的部分待遇试行协议制、项目聘用等灵活多样的阶段性急需人才聘用和分配机制,为研究所在条件困难的时期和阶段选拔和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

  而合理地配置资源,不仅是保障创新的基础,也是拓展空间、引进人才、扶持新学科的必要条件。研究所在进入二期创新后,科研经费大幅提升,在人事、人才分配机制的改革已基本配套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了课题全成本核算制度,在建立科学、合理及有利于科研产出的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在分配制度上,配合“三元”结构工资制,研究所岗位津贴向重要骨干和优秀人才倾斜;严格奖惩制度,充分体现绩效津贴的激励作用;同时结合承担项目情况,综合平衡非基础人员收入。还抓住机遇,剥离了后勤系统,实现了后勤服务社会化。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所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为实现研究所成为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并拓展了创新的途径。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新建的兽类皮张库

  构建和谐 保障创新

  创新文化建设不仅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服从于创新工程目标实现的文化建设。昆明动物所在党、政、工、团及研究生会的齐抓共管下,以科学道德、园区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学风建设等为重点,积极、认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神内涵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载体、以文化创新为纽带的三大层面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科学道德的建设上,研究所将老一辈科学家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及从海外吸引的多名优秀青年人才勇于创新、热爱祖国的典型示范贯穿于研究所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凝练、人才引进等工作,倡导树立“爱国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极大地增强了研究所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通过一系列与创新活动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实施,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目标责任、劳动纪律的规范,岗位人员所内外公开招聘等措施的实施,建立了高效、有序、规范的工作秩序,确立了系统完善的导向、管理与约束机制。研究所还以两个“教育基地”为窗口,教育引导全民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同时发挥专业优势,长期坚持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并协助地方工作,为云南野生动物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团、工会等组织也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坚持“文明职工”评选的传统,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而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每周都会举行1~2次,极大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并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研究所的园区,通过博物馆建设、高等级灵长类动物中心改建、研究生公寓建设、综合楼改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功能重新划分及改建等项目,现已成为配套完整、布局合理、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园林式科研机构。同时建成了生物安全和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图书情报网络与数字化建设、所内政务信息平台等也已建设完成;仪器和科研装备综合水平也大幅提高,大中型科研装备使用率在90%以上,基本实现地区共用、研究所共用;常规科研设备更新率约为60%。构建的技术平台基本满足了研究的需求。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09-流式细胞仪

  创新跨越 志存高远

  迎面三期创新,昆明动物所将以“创新跨越,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围绕院1+10创新基地的建设思路,立足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资源,面向国家战略和云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面向世界生物科技前沿,在进化遗传与进化发育、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学、重大疾病机理与灵长类动物模型为重点的三大发展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技创新活动,为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生物资源安全、人口健康和社会进步,提供先进的知识体系、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围绕“遗传、进化与发育的统一”这一贯穿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和基本问题开展独创性研究,继续保持研究所在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基因组学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并通过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同时面向国家需求,加强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布局和扶持在重大疾病机理与灵长类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力量,在理论、应用和研发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2~3个学科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8个学科组进入国际前沿。经过10~15年,使昆明动物所进入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行列。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组图)

  图书馆新貌

  (王雨宁 廖雷青 摄影/马晓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