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奶业:五十年滋养三代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0:38 北京日报

  今年3月1日,国营北京市牛奶站成立50年。

  回首50年北京奶业的风雨历程,喝奶的人和从事牛奶生产的人颇多感慨……

  一切为了孩子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即使幼儿园的孩子,随口也可以说出牛奶是“健康食品”、“能补钙”之类的话语。

  然而对于那些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喝奶难”岁月一路走来的北京人,牛奶曾是奢侈品。

  “那是北京奶业全力求‘温饱’的年代。”三元集团董事长包宗业说。

  数字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仅有奶牛场60余家,连同瘸牛、瞎眼牛在内的奶牛总数不过千余头。

  1956年,北京年加工鲜牛奶仅为600万公斤,人年均消费牛奶不足1公斤。

  讲述

  “喂牛靠铡草、挤奶靠手工、消毒用大锅、送奶使褡裢……”71岁的张庆贵用顺口溜概括了过去北京牛奶的生产过程。

  张庆贵1949年参加工作,1985年从东直门外乳品厂厂长的位置上退休。一辈子没离开过奶业。他对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牛奶故事——

  “掐”大人保孩子

  “牛奶供应再紧张也要把婴幼儿和病人的奶保住,怎么办?掐大人的呗。记得1957年深秋,牛奶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市牛奶站一面紧急从天津芦台调奶,好像是1500多磅,一面让各站的送奶员到订户家做动员,让成年人停奶,好在大多数人都理解,最后总站统计的数字是停了成人奶11000磅。”

  58岁的市民金翔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58年,有一次爸爸出席一个有外国人参加的宴会,晚上回家时,他拿出一瓶牛奶,当时弟弟刚半岁多,妈妈倒了半瓶给他煮了,小家伙喝得那叫一个高兴,后来把剩下的半瓶掺着煮糨糊喂他。弟弟喝了这瓶奶后就挑上了食,再喂纯糨糊,不喝了。没办法,开了证明,托了人才订上奶。”

  没膝大雪送牛奶

  过去送奶可是件苦活儿。张庆贵给记者讲了他难忘的一次经历。

  “1959年2月25日,北京下了场百年不遇的大雪,地面积雪二尺多深,全市交通中断,可老人孩子的奶不能断。牛奶站来了个总动员,站长、书记,甚至食堂的大师傅,都上了,蹬着三轮车、扛着奶箱,踏雪送奶。我当时在崇文门附近的乳品厂工作,按说不负责送奶,但那天我也上了,跟着奶站的3个工人一起送,溜溜儿一天,晚上回了家,棉鞋湿得能控出水了。那次奶站送奶90000多磅,10多万家订户无一遗漏。”

  牛奶喝出好味道

  在经历了短缺后,北京人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喝上充足的牛奶,牛奶的品种和口味也丰富起来。

  1984年,随着养牛业的发展和国际奶类项目的实施,北京牛奶实现了敞开供应;1985年,引进新型灌装设备,北京市消毒牛奶彻底告别瓶时代,全部产品实行了软包装。

  与此同时,牛奶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巴氏奶、超高温奶、花色酸奶、奶酪、无水冰激凌、宫廷奶点让人眼花缭乱。

  “这是北京奶业实现‘小康’的时代。”包宗业说。

  数字

  1983年,全市奶牛33646头,产奶10497万公斤。

  截止到1990年底,北京市牛奶公司建成总头数37652头的奶牛养殖基地。

  见闻

  从“抓牛头”到敞开喝

  改革开放初期,牛奶供应还很紧张。

  解决吃奶难从“抓牛头”开始。当时,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全民、集体、个体一齐上”的要求,为发展农村养牛,各国营奶牛养殖场采取“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的增牛措施,在管理上严格控制淘汰成年母牛,鼓励农民从外面买牛,市里制订奖励政策,出现了全市奶牛头数快速增长的局面。

  1983年,市农场局朝阳农场组建京联牛奶公司,该公司经理于春明就带着多方筹措的900多万元资金和专家组,赴西德和丹麦选购优质奶牛。当年,400余头国外优质奶牛空运到京。这一年,全市奶牛达到33646头。

  “1984年,全市的牛奶产量已达到12661万公斤,收购牛奶8845万公斤,同时首次利用联合国援助的奶粉、黄油生产再制奶。当年北京市牛奶公司上市鲜奶8614万公斤。牛奶终于可以敞开供应了。”北京市奶业协会秘书长、高级畜牧师刘文奇说。

  牛奶生产线上不见奶

  想象中,加工牛奶的地方应该四处奶香。可在三元华冠乳品厂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巨大的储罐、各种样式的不锈钢箱子、数字不停变化的各种仪表、纵横交错的不锈钢管道,要不是专家介绍,你想象不出这里的最终产品是奶制品。车间里除了偶尔走过一两位密封穿戴的仪器巡视员,更不见一滴乳白的牛奶。

  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历俊博士告诉记者,这里的7条生产线,全部引自荷兰、德国,微机自控生产。

  陈历俊说,这些设备包括可以把原奶中的脂肪彻底打碎的均质器、脱掉原奶中不良气味的脱气设备、分离原奶中杂质的每秒转速达8000多转的分离机,以及其它标准化设备。冷藏车把原奶送来,奶就进入管道,经过这些工艺就可以产生出巴氏消毒鲜奶、酸奶、奶酪等产品。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后,现在的北京奶业已经成为以鲜奶加工和高品质乳品加工为特征,涵盖北京郊区13万头奶牛,日处理鲜奶1000吨,200多种奶制品的现代奶业。

  近在身边,当然新鲜

  有一家科研单位在做实验的时候,用牛奶当培养基养细菌,试了北京市场上几乎能买到的所有牛奶,发现只有两个品牌的牛奶能长出细菌来。也许大家会说,这才说明这个牛奶不好,其实恰恰相反。

  专家说,这说明其他品牌的牛奶中的抗生素含量超标。

  “新世纪,北京奶业进入了品质和安全的时代。”包宗业说。

  数字

  据2005年末我国奶业权威机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年人均牛奶消费量为47公斤;我国年人均饮奶消费量为18公斤;亚洲国家年人均饮奶消费量为48公斤。

  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北京奶业的龙头企业——三元食品实现奶产品100%无抗,100%冷链传输。

  故事

  给钱也不收有抗奶

  2004年春节,某牛场的奶车到三元食品公司乳品一厂送奶,化验员王伟取样化验后得出结果:抗菌素残留超标,没什么可商量的,拒收。

  这下可急坏了随车前来的小老板,一个劲儿地说好话:“大姐!大姐!您高抬贵手,大春节的,都不容易,就让我们合格了吧!”“不行!厂里有规定,不合格的奶坚决不能收。”说完,王伟上楼去了。

  5分钟后,那个小老板追了上来,找到王伟,从兜里掏出一沓钱塞给王伟说:“大姐,快过年了,一点小意思,给孩子买点吃的!”王伟道:“你别害我,我也不想让你犯错误!这钱我不要!”小老板看钱也没能打动她,只好悻悻地走了。

  陈历俊告诉记者,1999年北京奶业修改企业标准,拒收有抗奶,目的就是要保证消费者喝健康放心的奶。

  讲述

  一杯奶的恒温旅程

  据陈历俊介绍,目前,市场的牛奶制品基本分为两大类别,即巴氏杀菌奶和超高温灭菌奶。前者是将生鲜奶在72到75摄氏度的条件下,经15到20秒时间灭杀有害物质而制成,牛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不会破坏。

  “奶挤出就被迅速放置到4到6摄氏度的容器中,然后装在同样温度的原奶运输车,送到加工厂,也是在这样的温度下实现加工,出来的产品迅速装冷藏配送车直抵超市冷柜,消费者购买后放在冰箱冷藏也基本是4到6摄氏度。这样,一杯牛奶基本上在恒温的条件下到达餐桌。这就是我们的冷链配送系统。”陈历俊给记者饶有趣味地讲述了一杯牛奶的餐桌旅程。

  “近在身边,当然新鲜,30000头奶牛分布在本市6个区县,从挤奶到顾客喝到嘴里,不超过24小时。”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总畜牧师乔绿说。

  住宾馆的牛

  2002年11月21日,对中国奶业发展怀有深厚感情的美籍专家寒春老人,再次应邀来到她30年前工作过的奶牛场,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普遍达9000公斤的牛奶产量,给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家欣然提笔:“这里的奶牛实现了科学的、准确的、有效的管理,印象十分深刻”。

  ■宜居“牛公馆”

  延庆西北,群山环抱,妫水泛波的一方沃野平畴上,是占地1600亩的北京奶牛中心。

  这里的牛群早已告别了昔日的木栏土墙,纷纷住进了“牛公馆”。在红顶白墙的现代化别墅里,每头牛都有自己的“领地标间”,单元面积竟达95平方米。

  进入其内,每头牛配有木板和塑胶两张“卧床”,床边摆放的恒温饮水槽供牛随时饮用。

  屋内装有冷热空调,多个摄像头会即时把牛的生活场景传送到中央控制室。地面上的巨大箩筐摆放着它们的美味佳肴。北京奶牛中心科技生产部部长韩广文告诉记者:“每头牛每月1500元的伙食费标准。”

  ■好牛出好奶

  北京奶牛育种中心是一个国家级的奶牛良种产业化龙头企业,这里饲养着138头优秀荷斯坦种公牛和1200余头高产母牛。

  公牛均系出名门,“黑星”、“林肯”、“雷达”等世界名牛的儿孙,已是这里的老主户。1997年加拿大赠送给时任总理朱基的公牛“龙”,也在这里饲养。每头名牛的身份都不菲,其价格可与一辆进口奔驰轿车相媲美。一头公牛的日产精量即可换回一台高档笔记本电脑。这里的高产母牛,有的年产奶量可达15000公斤,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奶液自动流

  走进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的任何一处挤奶大厅,你都会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挤奶时间一到,80多头“同一班组”的黑白花奶牛,晃着膨胀的如篮球般大小的乳房,沿着不锈钢的牛栏通道井然有序的向挤奶大厅前行。

  双排并列式挤奶设施,使得群牛一到自己的固定席位上,附在每头牛腿腕处的磁感应“身份卡”,就自动将牛的名号、生辰、族裔、体重以及28种生理化学参数和该牛的产乳数据等一一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再通过数据传输直达中心的控制室内。经过两遍机械喷淋药浴,以及一次性的“一牛一巾”擦拭按摩后,四个乳杯样的挤奶器便在负压作用下,自动紧紧贴附在牛乳头上,接下来你就会看到,来自牛体内一股股乳白色的液体欢快地翻腾着通过透明管道,流向一个个庞然大物般的密封储藏罐中。

  链接

  北京奶业的第一

  “新中国第一牛”

  1949年5月30日,老红军樊士成(曾任巨山农场副场长)率队赶着五辆马车,20多匹大牲口和三头奶牛,从平山县西柏坡来到当时的党中央驻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报到,迎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礼炮。10月16日,平郊农垦管理局成立,来自革命老区的这三头奶牛,成了“新中国第一牛”。

  第一个省级奶站

  1956年3月1日,以国营农场东单奶站和东郊畜牧场德胜门奶站为基础,北京市组建国营牛奶站(1968年改为北京市牛奶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省级奶站。

  第一台国产奶业生产专业设备

  1972年2月,曾追随中国革命,早在青年时代即投奔延安的美籍专家阳早、韩春夫妇来到南郊牛场,与中国工人一起,试验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专用青饲联合收割机和玻璃缸冷却奶罐的设备。

  国内成立的第一家奶牛种公牛站

  1973年,北京市奶牛种公牛站成立,面向全国,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是国家级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奶牛基因库。所生产的冷冻精液和组合胚胎产品,覆盖了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市场销售量位居全国第一。

  第一家实行酸奶工业化生产的公司

  1982年,北京市牛奶公司利用丹麦政府无息贷款的1500万克朗,引进了一套日产15吨酸奶的先进设备。使酸奶的生产自动化、机械化、封闭化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第一家成功生产出搅拌型果料塑杯酸奶和凝固型塑杯酸奶,增加了市场奶制品种。

  第一个以软包装取代瓶装鲜牛奶的城市

  1985年,北京市牛奶公司投资180万元,引进了法国百利包公司的软包装牛奶灌装机,替代瓶装生产线。至此,京城百姓饮用牛奶彻底告别了瓶时代,北京市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生产软包装鲜牛奶的大城市。

  第一次踏出国门

  1987年5月,北京乳品研究所和梅园乳品店,联合开发的宫廷御宴全奶席,东渡扶桑参加东京国际食品博览会并荣获金奖,这是新中国奶制品第一次踏出国门。

  建立首个省级乳品博士后流动站

  2003年,第一个省级乳品博士后流动站建立。驻站博士后一名,博士4名。

  网络编辑:张宁

  老照片见证的历史

  奶褡裢(图1)

  骑着用铁管焊的加长加大自行车,层层布褡裢挂满车身前后,每天凌晨穿行在大街小巷的送奶工。是当年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工挤奶(图2)

  一滴一滴的牛奶,全靠工人蹲在地上,用手攥着牛的乳房,一下一下挤出。

  牛圈(图3)

  牛群住在几片茅棚内,夏天任雨淋,冬天顶雪花。

  奶证(图4)

  1979年,牛奶供应奇缺,牛奶公司被迫推出了红、蓝、白三种取奶票。婴儿用奶户发红票;重病人发蓝票;老年人发白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