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首席评论:教育部对产业化说“不”值得鼓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3:18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李隼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消息,对于争议颇多的教育产业化观点,教育部官员明确表态:“反对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大潮的涌起,从最初的西方经济学的一种理论引
在两会前夕,教育主管部门现在终于站出来明确地说,“从来都反对教育产业化”,而且切实地发起了号召,要求全民响应。而事实上,教育产业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遍地开花了。既然从来反对,奈何产业的“硕果”累累?此处还是不揪历史的辫子,致力于解决问题吧。 教育主管部门解释,要把“产业化”的“化”字去掉,重申“教育的公益性原则”。这个认识无疑是清醒的。按照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应该有层次之分,各类层次的教育,其性质是不同的。其中的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无条件提供。政府的投入必须能够满足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这个领域,是不能够引入市场机制,依靠价格杠杆,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产业化”的。至于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可以有市场化的相对广泛的空间,但也不能全交给市场,甚至那些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以及那些教育投入与经济产出不那么明显的基础教育学科,最好还是由国家担负起责任来,对于一个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来力求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把所有教育产品完全当作私人消费品,过于相信市场,忽视市场反应的相对滞后性,从而大举施行产业化教育政策,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同不成功的医疗和住房改革带来的恶果一样,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上不起学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路径的备选项。 破解教育产业化的迷局,要正本清源,可以有教育产业,却不能有教育产业化。从现实条件上来说,也应反对。一方面是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并不高,教育支出不能成为其才脱贫又返困的主因之一。另一方面,虽然国家一直通过各种决议和发展纲要来表态,要逐年提高教育的财政投入,目标是在上个世纪末达到GDP的4%,遗憾的是,并没有实现。按照教育部长周济前日的答记者问中介绍,“中国现在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确实是不太高,占到2.79%(2004年数据,世界平均水平是4.2%)”,教育投入的实际大约是5%稍强,其中差额主要是由受教育者们贡献的,客观上,是“教育产业化的贡献”。反对教育产业化,必须将加大国家财政的教育投入的战略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去。 无论如何,教育部“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声音是值得鼓励的。对“教育产业化”政策进行取舍,以及衡量“教育产业化”的价值标准只能是:它是否有助于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最大的满足。从各种教育腐败现象看,现行的教育产业化,实际上使得公民的这一基本自由权利受到了限制。 (紫/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