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赣文化大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3:52 江南都市报

  2月28日,酝酿已久的“浙赣文化互动论坛”就像一瓶启封的陈年老窖,终于发散出醉人的醇香。在省社科院内, 省社联副主席汪玉奇的缀玑连珠将来自浙赣两地的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引入了一场高层次的文化峰会。当日,省社科院院长傅 修延深度剖析了浙赣两省文化和经济的特征后(主要观点见本报2月20日第21版《浙江文化带来的启示》),指出这是继 “湘赣文化互动论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大互动开始激情上演……

  亮剑

  “浙赣的差距是改革开放后才拉大的” 李建德江西师范大学制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研究江西的经济发展就不能不讨论赣文化及其现代化的问题。江西经济与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这与江西曾经的 水路畅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种水路交通主干道的优势持续到清代中后期后,随着历史的转折,尤其是鸦片战争后 的五口通商,将江西的交通位置远远甩于一边。之后,京广铁路的建成及以铁路为主的陆路交通,又将江西甩在了一边。更为 重要的是,太平天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江西境内展开的反复拉锯性的战争,对江西人口和资源的影响,导致了江西人 形象上似乎很懒惰。

  江西和浙江的比较差距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拉大的,如何使得江西与浙江的差距不再扩大,是江西在中部崛起的题 中之义。现在我们提出学习浙江文化,实际上就是学习浙江的现代文化,而现代文化与现代产业又是共生演化的。也就是说, 我们要学习现代文化也就是要发展现代产业。

  以非标准微型元器件在江西余江县锦江镇的集群为例;上世纪70年代初,锦江镇手表元件厂的创始人董方荣经历了 私营企业半合法、家庭小作坊式的私营企业雏形等一系列企业发展道路后,遭遇了资金瓶颈。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下半 年,江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学习萧山市的“会员制、封闭型、社区性、小额度、非赢利”的经验,使得企业重新飞跃。总之, 后发展地区向先发展地区不仅需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因此,产业的引进、技术的引进、政策及其实施 的引进、组织的引进,同时也就是文化的引进。

  “浙江发展问题也出自功利主义”滕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政治的、政策的、经济的、社会的、周边及全球化形势的 、浙江所处地理环境的、乃至资源及市场条件的等等。从浙江发展的情况来看,激发了活力的浙江精神,不仅仅是浙江发展的 精神支撑,不仅仅是背后的动力,更是一种充满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这种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在过去计划经济 时代被极大地掩盖,而在改革开放时期则被充分有效地激活了,从而对浙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0年,浙江人曾经提炼过一次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2005年浙江根 据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指示,再次提炼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了新的内容和气象 。浙江精神与时俱进不能因为浙江发展得不错,就不去加以重视。浙江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重功利、讲实效的传统,但是 问题也出在功利主义。如今提倡科学发展,提倡公平正义、和谐有序,提倡一种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样式和生活态度,以及 建设法制社会,这些都是现代浙江精神所需要的,对于纠正过去急躁的功利主义很有帮助。我们只有树立忧患意识,进一步培 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才能不断向前,获得更大的发展。

  “浙江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多出身贫寒”徐剑锋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浙江经济为什么能在短期内取得迅速发展?其最明显特征,就是民营经济的繁荣。1980年12月11日,浙江温 州的张华妹领到了全国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从法律意义上成为全国第一家个体户。浙江个私企业并非在官方的鼓励支持下产 生,这要归因于浙江人强烈的致富欲望。正因如此,浙江人才敢冒风险,敢为人先。

  浙江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多出身贫寒,因而,浙江经济又被称为民本经济或老百姓经济,他们“一有土壤就发芽,给点 阳光就灿烂”。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离不开浙江精神,而浙江精神则是在浙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浙江个私企业在最初阶段都 为典型的家族制企业,他们的辐射半径很小,独立的营销系统既不可能也不需要,大量小企业共同依赖附近的集贸市场来集散 其原材料和产品,这种市场形式肯定是成本最低的;因此,专业化区域加工经济体系或者说块状经济本质上是家族化企业取得 外部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江西要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引进外资固然重要,但内源发展是根本,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民。同时, 要为个人提供创业的文化基础与社会氛围,激发社会对致富的欲望与追求,树立“致富光荣”的文化氛围,扬弃阻滞经济发展 的“无意识”文化。增强社会的产权意识,严格执法保护合法创业者的权益,完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形 成产业集群,而且将江西革命传统精神提炼,发扬光大,运用于创业,培育吃苦耐劳精神,还要建设诚信社会,避免“温州皮 鞋”事件,让更多的江西人进入创业,创造财富。

  争锋(第一轮)

  ●主持人汪玉奇: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是中共江西省委在去年7月“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的 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在江西进一步掀起了学习浙江精神的热潮。浙江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什么时代价 值?浙江经济究竟给江西哪些深刻的启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赣浙经济合作?我们互动论坛的八位嘉宾将围绕 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 沈立江:对于浙江精神,需要深入研究浙江的现象,认真总结浙 江的经验,丰富发展浙江精神。从现象到经验,从经验到精神,这是一个横向的思考。我们在提炼浙江精神的时候,也要考虑 ,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浙江人在新的行业中,创造了什么;面对未来,我们浙江人缺少什么 。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不断地促进我们浙江精神的发展,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富裕。

  从浙江精神来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浙江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上我们整个 民族的大迁移,大量的中原文化涌入浙江。而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改革开放的制度;历史传统的文化;市 场经济的早发教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提出适合浙江的发展方式;不争论;不张扬。在面对未来的过程中,浙江的精神应 该是更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主持人汪玉奇:浙江整个自然地理结构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它70%是山区,为什么山区的自然经济所构成的封闭 的传统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中能被打破,使浙江的温州现象星火燎原起来,成为整个浙江近况。沈先生讲了六个能给我们深刻 启发的原因。郑克强先生,您作为省政府副秘书长、作为赣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的学者,您以为沈先生说的这六条经验有哪些是 值得我们江西在全民创业、富民兴赣过程中学习的?

  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郑克强:我们对浙江精神的概括,应当包括创业、讲究实效等多方面。从 根本上来看,资源匮乏造成的浙江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在自然条件、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浙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 识比较强,这点与江西不同。江西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而地形则是三面环山,是一个相对封闭地区。浙江则是生产资源缺乏 ,他们为了生存,发展经济、走向世界。

  浙江的忧患意识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江西人不应过多地满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也不能过多地沉湎于我们是红色根 据地,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激发创新、创业精神,而且这个精神还必须在全省激发百姓创业的积极性。

  ●主持人汪玉奇:郑克强先生着重说了忧患意识,我觉得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江西的确是可以利用忧患意识。因为在 人均土地资源相对宽裕、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广种薄收就可以过上温饱的生活,因此那个时候就不需 要忧患。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需要忧患的是浙江,当时做裁缝的是浙江人,做家具的是浙江人,铺马路的是浙江人,弹棉花的 是浙江人,修锁补锅的是浙江人,浙江就是在这么一种忧患意识的浸渍下,形成了他们走千山万水的创业精神。今天,轮到了 我们江西。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和浙江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不大,用李建德先生的话来说,江西与浙江的发展差距关键是在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拉大的。2000年的时候,浙江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江西经济总量的3倍,2005年,您报告的最新 财政收入数字已经到了江西的5倍,现在到了我们忧患的时候。因此,学习浙江的经验,进行艰苦创业,进行全民创业,进行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创业,这的确是当代江西人的历史使命。下面我要请出的吴光先生有特殊的身份,他第一家乡 是浙江,但是他在江西工作了整整10年,他在江西万载县工作,那曾经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县城,那里生产烟花爆竹,也是中 国的“百合之乡”,那里还生产夏布。我相信那里的富庶都曾经给他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既可以作为浙江人,也可以作为 江西人来出席这个论坛。现在我请你站在浙江人的立场上向江西人讲浙江精神,也请你站在江西人的立场上讲一讲浙江精神对 江西人的启迪意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吴光:从浙江到江西,我经历了忧患也经历了富庶,站在浙江人 与江西人的角度来看,浙江的精神主要表现为重视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精神的特色,过去我们用16个字的表述来 概括,实际上是浙江改革初期的创业精神。过去理解浙江精神是温州人的创业,其实浙江精神不仅仅是温州人的创业,还有其 他地区的浙江人的创业精神。

  浙江精神是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的和谐统一;是传统的儒佛道文化和当代新文化的和谐互补;是商业文明和农耕文明 的相辅相成;是开放创新和继承传统的有机结合;是崇尚道义和讲究功利的辩证法。其中,浙江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则是以 人为本的精神。

  争锋(第二轮)

  ●主持人汪玉奇:在浙赣文化互动论坛之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湘赣文化互动论坛。 在那次论坛中,湖南的学者非常慷慨地讲到湖湘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英雄精神,但是回到湖南的现实,他们深感湖南自然经济 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深感湖南需要解放思想和进行重大变革。江西也同样,我们历史上怎么没有商业精神呢?我们有闻名天 下的江右帮、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陆九渊的哲学创新,王安石被列宁称为“11世纪中国改革家”的改革先例。江西怎么 没有改革精神呢?一个问题出现了:少数精英分子的文化理念和广大民众的、弥漫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也许是两件事情,也 许是一件事情。在浙江是一件事情,我们刚才列举的陈亮、列举的浙江文化先人们所创造的“义利并存”文化所形成的浙江精 神,它是一回事,而在江西、湖南则又是两回事。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野:我们浙江不是说精英意识和大众文化就是那么完全的一致,也不 是说在江西或者湖南精英意识和大众文化就是那么的分离。它有联系、有分离,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都是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 的文化事实。从江西来说,如果从传统的历史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举出刚刚主持人说到的陶渊明、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 、宋应星都有很多的成就,也可以提出隋唐禅学、宋明理学等江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奉献。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近代社会转型 过程中,在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江西也产生了很多在全国起到很大作用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人物。所以它并不 是像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江西到了近代文化以后它就有了一个断层,或者说它的文化衰落。我一直不这么认为。

  我可以举出四个人物来说明这一点。一个就是江西的陈炽先生,他写了一本《庸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观点:一个 是独立性;第二个是民权意识;第三也提出了发展工商的思想;第四个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不要有封闭的文化心理。

  还有一个就是文廷式先生,在江西办过工商,有真正的实践。还有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陈宝箴先生,虽然他的作为是 在湖南实现的,但是他是江西人,他的很多思想形成是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然后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晚清时期的黄爵滋先生,他 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一起向当时的皇帝提出了禁烟,虽然后来他的名声没有林则徐大,但是他起到的作用不在林则徐之下。 黄爵滋先生对我们浙江是有很大影响的。

  回到主持人刚才说的,所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刚才我提到的这些可以说是一种精英文化的代表,这种理念 、思想在江西的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于为什么在大众的层面可能没有形成星火燎原的态势,是因为 江西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从历史上来说,清政府与太平军在江西打仗,它对江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人口的毁灭性的破坏, 还有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争对江西也是严重的破坏,这种连续不断的战争的状况对于文化,尤其是对民间文化的 影响这个因素肯定也要有所考虑。江西实质上不管是从精英文化的层面,还是从大众文化的层面它都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 用,我在此要为江西打一个抱不平。

  ●主持人汪玉奇:马雪松是赣文化的专家,我想向您提这样一个问题:在江西的文化中有哪些特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是相一致的?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雪松:发掘赣文化,肯定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容,文化互动论坛就是 希望能找到并弘扬地域文化中适应现代化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部分。在赣文化中也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 王安石就成不了“11世纪中国的改革家”;没有“敢为人先”,就不会有陶渊明的田园诗、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没有“敢为 人先”的精神,就不会有文学艺术上一系列开宗立派的业绩。工商方面,景德镇之所以能确立“千年瓷都”的地位,与景德镇 人的既敢为人先又博采众长是分不开的,景德镇的松柴窑与高岭土实现了火与土的完美结合,创造了辉煌的陶瓷文化。樟树药 帮、江右商帮,不仅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有不甘人后的精神,同时还要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才能创造出永载史册的业绩。 我们在谈到创业文化的时候,应当继承、弘扬赣文化中敢为人先又不甘人后的精神,将这两种精神结合起来,促进江西在中部 地区的崛起。

  ●主持人汪玉奇:江西新世纪以来实行了大开放的主战略,面向世界、面向境外、面向省外实施全方位大开放。20 00年江西实际利用外资只有2.3亿美元,在全国排到第22位;而到了2004年江西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20.5亿美 元,在全国排到了第8位。在江西大开放的过程中,浙江是江西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有一个大致的统计,江西五年来引进了5 000亿省外资金,其中有3000亿来自浙江。请问廖进球先生:在江西的“十一五”发展过程中,继续发展浙赣经济合作 有哪些机遇和必要性?

  江西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廖进球:我认为进入“十一五”时期,江西与浙江包括广东和福建具有广泛的 合作空间,江西经济从2000年到2005年发展得非常快,整整翻了两番,为振兴江西和振奋民心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 础。在新的起点上学习浙江精神,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学习浙江的三大意识:

  第一个就是自主意识,自主意识就是要唤起全民的自主意识,可以说对任何一个经济点来说都是基础。

  第二个就是商业意识,商业意识的核心就是要有风险意识、要有追求利润意识,要有百折不饶的意识。

  第三个就是开放意识,就是要不断地开放,把开放推向新的高潮。江西的发展通过五年的大开放主战略,应该说开放 意识已经形成。但开放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我们的开放意识是通过引进,也就是说引进国外、境外、省外资本在赣安家落户 ,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观念的碰撞、进行理念的更新,来推动我们经济的发展。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培育我 们自主创新的企业,同时要走向省外、走向全世界。浙赣两地具有很多的互补性,有很多的相似性。浙江经济的一个非常活跃 的主体是民营经济,同时国有经济也发展得很快;既有大资本、中资本,也有小资本,这三大资本对江西的对接来说都能对得 上。第二个就是浙江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换代,它的很多产业要转移,所以对我们对接长珠闽地 区来说,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条件。通过这种对接,可以进一步发展我们一些承接的产业,最重要的是两地的合作,把浙江精神 融入到江西,成为江西的财富,形成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就能够使江西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可以奠 定江西经济社会在中部崛起的强大的基础。

  ●主持人汪玉奇:胡方德先生是浙江来江西投资的企业家,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过程中,你看浙赣经济合作前景 如何?你的企业有哪些打算和想法?

  南昌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德力西集团江西总公司董事长胡方德:我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20岁孤身一人来到江西 ,现在在江西已经工作生活了25年。温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温州人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温州。江西的这种百姓创家 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热潮正合时机。我来江西20年当中深深感受到:创业是没有平坦的路可走的,只要你有艰苦 奋斗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创业就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温州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的自主精神, 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精神,对于江西现在创新创业、富民兴赣很有借鉴意义。现在江 西的创业热潮吸引了温州的很多企业,我有个朋友在温州发展比较好,现在感受到当地资源、劳动力等有限,想把生产车间转 移到一个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比较富裕、比较好的地方,江西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主持人汪玉奇:感谢胡先生对江西美好前景的展望!陈年代先生是江西本土创业的典范。孟建柱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 会议的讲话中讲到一个数字:江西每年引进上千亿的资金,但是每年又有上千亿资金外流,因此要通过本土创业的办法,把本 土创业与大开放主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推动江西的崛起,所以陈年代先生的本土创业在江西有着特别的意义。

  汇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年代:我感觉现在的企业非常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门派、派别,某一个武术派别你想立足江 湖凭什么?我觉得是凭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凭套路,无论你是以剑立派还是以棍立派,你首先得有套路;第二个是凭这个 派系的功力。套路对企业来讲是战略、模式系统,功力是什么,就是文化。作为企业来讲,比较难的就是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它 的常规意识行为当中,让所有的员工很自觉地用文化里面的元素,它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关键行为准则、关键理念能 始终贯彻到日常工作行为当中。其实很多战略的调整、战术的执行可以通过很多经济的手段,可以通过利益的引导,但是怎么 样通过利益的引导,使他自觉地认知、认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我做企业也做了这么久,也确实感觉比较难。因为我认为一 个企业要生存,企业文化是决定一个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

  读者打擂

  漠视文化就是漠视经济

  当我读到2月22日《“牡丹”何时飘香墙内》时,感到惊讶与心痛。惊讶的是,我身为抚州人,竟然不知道我们的 先人是这样的优秀,心痛的是,作为临川人不能尽全力把自己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浙江人太聪明了牎我们的先辈只不过在他 们那里当了5年的县官,他们就已经把他当作一块文化瑰宝来看待,而我们作为江西本土人,却为此心力交瘁。这篇文章,说 出了一个真理:漠视文化就是漠视经济。我到过浙江,他们都有超前的思想和见地,什么事都做得好。从

义乌的小商城就可以 看出他们不一般。他们的意识超前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把握现有的文化和物质资源,积极开拓市场空间 ,把赣文化发扬光大。(抚州读者进高)

  为学者走近大众喝彩

  从“湘赣文化互动”到“浙赣文化互动”,我们看到了学者们从象牙塔里迈步而出,走近了百姓生活,仅从这一点, 我们就应该喝彩。

  我们很多学者都喜欢钻研高深的学问,一旦脱离了现实意义,学者和他们所研究的学问也只有束之高阁。傅修延院长 说:“当浙江永嘉学派强调经世致用后,其他的空谈就显得落伍”,看到这句话,我就期待着“浙赣文化互动”能走下高坛, 贴近社会和生活,贴近百姓。果然,我们看到两地专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我们生活中的实例,剖析两地的经济文化差异。 为这些,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为“浙赣文化互动”的学者们喝彩,也祝江南都市报越办越红火。(赣州读者辜季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