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初谁在支持教育产业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4:54 法制晚报

  新闻提示

  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主编的教育蓝皮书《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正式发布。研究者发现, 赞成教育产业化的学者多半是经济学背景出身,而反对者的话语大多是在2004年政府表态反对教育产业化后才大量涌现的 。

  (3月2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始自上世纪末,当时有一份文件谈到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于是“教育产业化”就被堂而皇 之地拿到桌面上来。事实证明,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所谓“教育产业化”是不符合国情的,也是伤害群众利益的。大家对“教 育产业化”的反感,是出自几年来的教育现状,非常直观,也很有说服力。但是,为什么当初反对声音很少,而现在却千夫所 指?

  很显然,这和决策出台前的学术争论不充分有关系。一部分专家学者喜欢先确立观点,再去寻找论据,千方百计地证 明某一个观点正确。这种“中心先行”的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肃的。这么做的原因,并非他们不知道科学的做法 ,而是他们习惯于“揣测风向”,甚至把个人利益和学术观点结合起来,从而失去了学术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在以前,就出现 过专家认为喝某某白酒能预防癌症等等这样明显有悖于常理的观点,闹出了大笑话。专家们出于种种原因先“偏心”了,得出 的结论自然就成为某个观点或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

  另外一方面,决策部门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也应该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其实,反对“教育产业化” 的声音从一开始就有,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难以旗鼓相当地与“正方”争论。而这些,恰恰是导 致中国教育走了几年弯路,至今还面临着回归正途的艰难局面的重要原因。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量的专家和学者?我们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观点去争论?无非就是为了未雨绸缪,为了在争论的过程 中把事情想明白,在实践的过程中尽量少犯错误、少付出代价。所以,一边倒、一言堂的作风,一直是我们的政府力图避免的 。这就需要学者专家们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平常心,保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认真去研究问题,而不要患得患失。现在,当 初大张旗鼓支持“教育产业化”的人,看着目前的“教育产业”现状,又会做何感想呢?会不会感到一丝愧疚呢?

  在教育领域,在任何一个领域,决策之前都应该先学会倾听声音,这不是清谈与浪费时间。所以,创造一个能发出负 责任的声音的环境,让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拥有良好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