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还需要“雷锋”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1:0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一年一度的“3·5学雷锋日”即将来临,记者在街头、车站做了这样两个有趣的体验,体验很有趣,但结果却并不有趣,反而有点沉重。

  如果说,第一个体验是一种自身评判立场尚且可疑的“苛求”,或许可以为那些不愿伸出援手的路人找出没时间、没看到等原因。那么,第二个体验则让我们有些如鲠在喉,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他人纯义务的帮助,甚而抱之以冷漠、警惕和怀疑?

  此中进而推导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雷锋”?

  “无所求”地帮助他人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我省一位老劳模曾坦言,在他那个时代,人们不计较得失地帮助他人是很普遍的,然而现在却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帮助与被帮助,是一种基于人际信任的社会互助关系,“无所求”地帮助他人与“不怀疑”地欣然接受他人的帮助相互依存,进而达成社会互助关系的形成。然而,由于人际信任的动摇甚或崩溃,使本是良性的互助关系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时代,“等价交换”、“利益最大化”等经济原则已从市场走入了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定势,左右着人们的取舍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人们拒绝“雷锋”式的帮助,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是不相信他人的帮助是无所求的。

  雷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雷锋精神”则超越时空被后人反复颂扬、称赞。我们必须冷峻地认识到,时空距离可以产生崇拜、制造偶像,但也可能造成陌生与隔膜,甚至是冷漠与拒斥;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如今人们愈发强调“利益交换”,执着于付出与回报的精确计算,而“无所求”的互帮互助精神则存在着日益“边缘化”、退出人们日常生活伦理的危险。

  一个时代反复规劝人们接受、践行的观念,或许恰恰就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仍然需要“雷锋”精神,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在不同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丰富、接受、实践“雷锋”精神。

  刘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