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次街头的“雷锋试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1:2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你愿当“雷锋”吗?

  有人“私语”无人出手

  下午1时20分,记者抱着一台电脑显示器,双手各提一个装有重物的袋子,沿淮河路步行街步行。由于负荷过重,记者每走十几米就会停下歇息。当时街上人流较多,许多人都
将目光投向了记者,记者听到有路人私语:“你看这人,搬这么多东西。”但记者如此艰难地行走十多分钟,却无人主动伸出援手。

  一人“出手”但要价5元

  记者继续走着,迎面走过来一对学生模样的女孩,其中一个停下脚步,看到记者弯腰极力支撑的样子愣了愣,另一个女孩拉了拉她,说:“别挡着人家!”两人随即走开。

  又走了几步,一位二十出头的男子跟了上来,问记者是否需要帮忙,并自我介绍说是某高校的学生,他正接受希望工程捐助,“我可以帮你搬东西,不过你要给我五块钱,”该学生说。见记者不愿接受,他还跟在记者后面走了一小段路并反复交涉,但过程中一直未伸手帮忙,最后走开。

  记者求助遭“呵斥”

  后来,记者见到步行街中段花坛处有四五个年轻人在聊天,便上前希望得到他们帮助。其中一个年轻人瞪了记者一眼,喝道:“你有手有脚的,自己不会搬啊!”记者称物品实在太重,手臂已酸疼难耐,希望他帮忙搬个20米路,到前面路口就可以了。这名年轻人将双手插进裤子口袋里,对记者说:“重?你自己不会边搬边歇着啊,我凭什么帮你搬,走开走开。”

  屡屡碰壁之后,一位十几岁的男孩在记者的请求下接过了记者手中的手提袋。

  你愿接受“雷锋”吗?

  热心遭遇“冷脸”

  下午4时左右,一对老夫妇肩扛手提四五个大旅行包,急匆匆地向入站口赶去。记者迎上去表示愿为他们提包“分忧”,这对夫妇并未理睬。记者再次努力,夫妇俩头也没回,不耐烦地连说“不需要”。

  不一会儿,一位女士提着大包小包走出出站口,记者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没等把话说完,这位女士就拒绝了记者。但记者并不“甘心”,试图说动她。这位女士遂停下脚步,转过头对记者说:“不是说了不用么,你烦不烦啊,你帮我提包到底想干嘛?”不等记者接话,这位女士就匆匆走掉了。

  女士吓得“报警”

  这时,某次列车到站,一位20多岁的女士正走出出站口,她右手抱着小孩,左手拉着一个滚轮旅行箱,身上还背了一个大双肩包。记者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被该女士拒绝。记者便称自己是大学生,为旅客提供义务提包服务,但遭到再次拒绝。

  见记者还没走,该女士随后加快了脚步,并向旁边一名警察“报警”说:“你看这个人(指记者),他总说要帮我提包,他有问题吧。”记者只好向警察表明了身份。这位警察对记者说:“别人不认识你,你这样上去帮忙肯定是不行的,你可以试试别的方法。”

  “红绶带”作用不大

  按照警察的“提醒”,记者戴上了一条志愿者红绶带,走近一位刚刚出站的挑扁担妇女。她挑的扁担上挂着大大小小的五六个包裹,手上还牵着一个小女孩。当记者提出给她帮忙时,这位妇女立即表示不用。

  虽然记者一再表明自己是志愿者,不收取任何酬劳,但她还是笑了笑,拒绝了,把身旁小女孩的手一拉很快就离开了。

  我们还需要“雷锋”吗?

  一年一度的“3·5学雷锋日”即将来临,记者在街头、车站做了这样两个有趣的体验,体验很有趣,但结果却并不有趣,反而有点沉重。

  如果说,第一个体验是一种自身评判立场尚且可疑的“苛求”,或许可以为那些不愿伸出援手的路人找出没时间、没看到等原因。那么,第二个体验则让我们有些如鲠在喉,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他人纯义务的帮助,甚而抱之以冷漠、警惕和怀疑?

  此中进而推导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雷锋”?

  “无所求”地帮助他人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我省一位老劳模曾坦言,在他那个时代,人们不计较得失地帮助他人是很普遍的,然而现在却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帮助与被帮助,是一种基于人际信任的社会互助关系,“无所求”地帮助他人与“不怀疑”地欣然接受他人的帮助相互依存,进而达成社会互助关系的形成。然而,由于人际信任的动摇甚或崩溃,使本是良性的互助关系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时代,“等价交换”、“利益最大化”等经济原则已从市场走入了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定势,左右着人们的取舍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人们拒绝“雷锋”式的帮助,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是不相信他人的帮助是无所求的。

  雷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雷锋精神”则超越时空被后人反复颂扬、称赞。我们必须冷峻地认识到,时空距离可以产生崇拜、制造偶像,但也可能造成陌生与隔膜,甚至是冷漠与拒斥;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如今人们愈发强调“利益交换”,执着于付出与回报的精确计算,而“无所求”的互帮互助精神则存在着日益“边缘化”、退出人们日常生活伦理的危险。

  一个时代反复规劝人们接受、践行的观念,或许恰恰就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仍然需要“雷锋”精神,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在不同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丰富、接受、实践“雷锋”精神。

  刘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