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面临“的哥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1:2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春节过后,上海许多出租汽车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驾驶员紧缺的情况,许多老司机在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而选择离开这一行业。有些出租车甚至因为招不到驾驶员而不得不闲置在车库里。

  最近,记者收到了上海海博出租车公司驾驶员刘国庆的来信。他在信中说:上海出租车行业出现“的哥荒”,根本原因是的哥目前的工作条件艰苦,劳累程度偏强。出租车驾
驶员通常面临吃饭难、如厕难的窘境,而且长年累月地每日在车里工作十几个小时,许多人都患上了职业病。

  记者就此在的哥中做了一番调查,发现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出租车司机成为一个伤痕累累的群体。患有前列腺肥大、高血压、肥胖病、高血脂的的哥不在少数。许多司机说,每当听到的哥因“过劳”导致开车猝死的消息时,心里都感到害怕。

  不少老的哥非常怀念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的那段时间,他们称之为出租车行业的“黄金岁月”,的哥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高收入职业”。由于当时出租车很少,开出租车赚钱很容易,一天跑七八个小时,月纯收入可达到6000多元,差不多相当于当时三个白领的总收入。

  但如今,工作时间长了,收入却并没有增加。由于近年来油价大涨,出租车每公里油耗大大增加,油费翻了近一番,给的哥带来了沉重负担。现在,一个驾驶员每天连续开18个小时,一个月开15天,最多挣到3000元。这还要保证不能违反公司的规定,不能有道路违章,否则,罚款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的哥说,让他感到辛酸的是,他所在的出租汽车公司的管理者说,你们大可不必这样辛苦,少做点,一个月赚3000块钱吃力的话,那就赚2000块钱好了,上海的最低工资可是690块钱呐!

  延伸阅读

  沪籍的哥:谁来关心我们?

  近日,“上海出租车业面临的哥荒”的报道见诸媒体后,在当地的哥中引起强烈反响。上海出租车行业协会向有关部门建议在不影响上海出租车市场的情况下,引进外地户籍的驾驶员。消息传出后,上海的哥们更是忧虑和担心,甚至有的哥质问:为什么受伤的一定是我们?谁来关心我们的哥?

  反响一:解决“的哥荒”的根本做法是改善的哥的工作环境,使劳动与回报成正比。切实地解决上海出租车驾驶员的实际困难,减少出租车司机的外流现象。要从实际出发降低的哥的营运成本,增加他们的收入。不少的哥表示,上海市政府已作出补贴公交、出租车油价的决定,对的哥来说是件好事,他们期盼降低营运成本,增加收入。

  反响二:“的哥荒”出现后,有关部门立马就想到去外地、到农村招驾驶员,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并没有把上海10万的哥的工作、生活当回事。有关部门不去解决当地的哥的实际问题,而总是想着从外地、从农村引进驾驶员,这样做也许可以使出租车公司的运营不受影响,成本不会增加,但却损害了本市的哥的利益,因为它似乎使的哥的过度辛苦和劳累变得合情合理。

  反响三:引进外地驾驶员会产生不少的负面影响。上海出租汽车行业共有4.3万辆出租车、10万驾驶员,日均服务近300万人次,占全市客运量的四分之一。上海出租汽车行业连续两届获得上海市文明行业称号,出租汽车驾驶员在传播城市文明、展示上海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果把引进外来驾驶员作为解决“的哥荒”的办法,必然会使这支队伍的素质受到影响。就外地进沪人员来说,在一定时间内,对上海复杂的地形不熟悉,容易出现绕路现象,引发纷争和投诉。

  反响四:“引进”不是长久之计。这样做也许会在短期改善上海“的哥荒”,但被引进者未必能坚持到底。大众公司曾从崇明招了一批驾驶员,但最近传出消息说,这批驾驶员有的已经离开出租车行业。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一行业太苦,收入与付出不相符。(钱培坚宋长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