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蒋嫂月子汤幕后有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2:47 现代快报

  天妃巷4号,一间14个平方米的门面。

  每天清晨5点半,这里便开张卖“月子汤”,十年如一日,大年初一也不歇业,生意十分红火。

  买汤的人,都是冲着“蒋嫂”而来的。

  鲜为人知的是,这锅汤其实是蒋嫂的丈夫林先生研制、煲出来的。

  十年来,夫妇俩一个打前阵卖汤,一个居“幕后”研发,煲出了一锅汤,养活了一家三口。

  昨天上午,记者慕名拜访了这对煲汤夫妇,他们似乎很清闲,正坐在店内聊天。不过,呆了半小时左右,记者发现这是“错觉”。

  不便出面只要把汤卖出去就行了

  “乳房有肿块,奶水出不来啊?”“好,我给你煲一锅牛鼻子汤。”……蒋嫂家的电话铃,每隔几分钟,就“丁零零”地响起,都是来约订“月子汤”的。

  瞧,电话还没挂,一名男子就登门要买汤了。他进门连声说“谢谢”,言语中透露出欣喜。原来,他的爱人于前天夜里在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生下一对双胞胎,但乳房起了肿块,出不了奶水,有人便推荐他买蒋嫂月子汤。

  蒋嫂忙着接电话,她的丈夫林先生便动手煲汤。“不如请蒋嫂来煲,好不好?”男子搓着手,提出要求。“你放心,这些汤都是他研制的,我还是跟他学的呢。”蒋嫂一句话,打消了他的担心和疑虑。

  蒋嫂笑着告诉记者,其实蒋嫂“月子汤”是她的丈夫林先生研制出来的。父母都是干部,从小就娇惯她,她很少做家务,更不会煲汤。丈夫出身贫寒,从小就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她是跟他学会烧“月子汤”的。

  不过,很多人都不大相信男人会做好“月子汤”,而且在问产妇症状等沟通上,男人出面也不大方便,所以10年来,林先生多半退避在幕后,购买汤料、研制开发。妻子专门负责联络,夫妇俩合作相当默契。不知情的人,把所有功劳都给了蒋嫂。

  “无所谓,只要把汤卖出去就行了。”林先生露出憨厚的笑容。

  辞掉工作男人做起了“汤文章”

  1995年,蒋嫂和丈夫林九建相继下岗。林九建在原单位是技术干部,下岗后很快就被一家私企聘用,月收入千余元。不过,蒋嫂却没那么好运,找不到工作的她整夜整夜失眠,这种症状持续了一个多月。

  出于无奈,她在家门口摆了一个公用电话,做起了小生意。“那时候没手机,产妇刚生了小孩,家人高兴得不得了,都想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亲友。”她说,由于临近妇幼保健医院,她的生意相当好,一个月能挣700多元!

  病人家属来妇幼保健院送饭,可是到了医院,饭菜都已经冷了,蒋嫂便也帮人热热饭菜,一次5毛钱。

  后来,还有不少顾客,干脆拎着买好的鸽子、鱼、腰子来,请蒋嫂帮忙加工做汤,蒋嫂收他们加工费2到3元不等。觉得加工商机更大,她便扩大了这项业务,竖起了加工牌子。

  公用电话和加工热汤的生意做了两年,林先生毅然决定辞职,回家帮老婆煲汤。“我当时工资不低,但是要经常出差,每次打电话回家,她话都来不及讲两句,就忙着给人烧汤去了。”林先生回忆,考虑妻子太累,他决定回来和妻子一起开夫妻店,同时能够辅导上中学的女儿。

  他很有经商头脑,回家不久,他便决定自己煲汤卖,做足“汤文章”。

  免费派送看《本草纲目》钻研秘方

  “既然煲汤生意不错,我们就要动动脑筋,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林先生以前在纺织公司搞技术,很爱动脑子。他说,以前做完手术的病人都需要吃理气药,他就琢磨,能不能用汤代替药呢?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查资料、看医学方面的书。“知识在于积累嘛!”从《本草纲目》中看到萝卜有通气的作用,林九建以萝卜丝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一些“秘方”,制成了通气汤。

  通气汤真的管用吗?林九建决定试试。正巧,蒋嫂的表妹剖腹产,就给她喝了碗汤,看看效果。果然!几小时后,病人放了个屁,气顺了。这可把他们夫妻俩乐坏了,也激发了他的开发激情。此后,林九建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图书馆,回家后就烧汤做实验,陆续研究出通气汤、刀疤汤、营养汤、催奶汤4个大类。

  起初,人们并不相信催奶汤的功效,他便想了个点子。煲好汤后,他就让蒋嫂端到妇幼保健院病房,免费派送。不过他有一个“规矩”,一个病房只派送给一个病人。效应出现了!喝了汤的产妇,乳房肿块很快消退了,奶水也催了出来。其他人惊诧不已,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蒋嫂的“月子汤”靠着口口相传,打出了名气。一锅汤从妇幼保健院传到了其他医院,还传到了上海、杭州等地市民耳朵里,有好几次外地的居民竟然开车来买他们的“月子汤”。

  上周,月子汤还化解了一家人的矛盾。一名产妇听母亲之言,喝了鱼汤,结果乳房出现肿块,婆婆大怒,双方老人争吵,还要小两口离婚。“以前坐月子喜欢喝鲫鱼汤,现在不一样了。产妇喝了鲫鱼汤,容易产生乳房肿块和痔疮,宝宝也容易得食物荨麻疹。”林先生给他们煲汤时,像医生一样给他们讲解,婆婆一听乐了,气也消了,不和亲家母闹了。

  埋头苦干拒绝免费打工者

  蒋嫂夫妇,每天都挺辛苦。清晨5点半,别人还窝在被窝里,他们便起床了。蒋嫂开店迎客,林先生跑购材。鱼在科巷菜场买,腰子在肉联厂购,鸽子在紫金山附近一个市场批发,这样既能保证质量,还能节省钱。晚上7点半,他们才关门歇业。算下来,一天要干12个小时。

  其实,他们不必如此辛苦。十年来,主动上门要给他们“免费”打工者,他们都记不清有多少个了。有人为了留下,甚至低三下四地表示可以承包所有“跑腿”活。不过,夫妇俩婉言拒绝了他们。“请他们帮忙,秘方肯定会泄露。”林先生说,请帮工意味着请竞争对手。

  有人建议他们,开连锁店,或者把汤袋装化,做大生意。林先生不乐意,他认为产妇家属多半更愿意买新鲜的汤,他也担心袋装食品一旦变质,会影响到自己的“品牌”,所以他情愿和妻子辛苦点,守着一方天地。

  十年来,他们365天,天天在上班,只在除夕当天,提前两小时打烊,“我们也想休息,有的产妇家属,提前就来订汤了”。

  不过,他们也会量力而行。事业起步时,半夜三更有人打电话要汤,夫妇俩也会起床给人家煲。如今,夜晚生意,他们一律不接,林先生说:“我们都是50岁的人了,半夜起来,不像以前那样,还能继续睡着了。”

  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习惯,免费给人送汤。不同的是,生意兴隆后,他们忙不过来,只给只身在医院、没有家属照顾的孕妇送汤。如果家属表示,他们有事抽不开身,他们也会去送汤。对待那些态度强硬、认为花钱买汤一定要送货上门的顾客,他们会编一个理由,推掉生意,他说:“做生意也要不卑不亢。”

  他们还有个计划,等女儿研究生毕业,出嫁之后,他们就准备“退休”了。届时,他们会找个信赖的人接手,自己回家给女儿带孩子。“等女儿的孩子大了,我们就出去旅游。”蒋嫂憧憬未来时,眼神流露出陶醉的神情,她说自己最爱旅游,去过黄山、青岛、庐山……以后她要和丈夫一起故地重游。快报记者钟晓敏见习记者杨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