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愿看到的爱心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2:47 现代快报

  今日话题

  符合条件的女儿去献血,母亲得知后竟然到献血车上吵闹,并打了年轻护士三个耳光。昨天是《血站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天,不少市民,尤其是年龄较大者,对无偿献血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3月2日《现代快报》)

  刘春竹遭遇白血病的“袭击”,同学们想到了用自己的鲜血拯救缺血的春竹,一场名为“滴血之献,生命之续”的公益活动悄然展开。(3月2日《南京晨报》)读者快评道德不是良药

  “以血换血”的爱心行动除了带给我们震撼外,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该如何让大病救助体系惠及学子?

  在政府援助机制缺位的情况下,大学生及其父母除了倾家荡产去治疗,也只能依赖媒体和好心人的善举,但社会捐献毕竟有限,且缺乏长效的运作机制,零散的捐助也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扶贫济困是一个文明社会和现代政府必尽之职,救助大学生不能单纯依赖个人良心和道德水准。这是一项公益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这一行为,才能促使来自民间的救助方式更为有效地实施。网友热米饭欣慰中的忧思

  用鲜血培育起来的,固然是最真最纯的道德之花。但透过这样的感人故事,我们不应该读出一种社会的失职吗?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病了,为什么近百万元的高额医疗费用就必须要病者家庭独自承担?社会医疗救助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大病医疗保障制度为什么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了太多的这种爱心故事,当我们的政府部门在为这些大学生的壮举而欣慰的同时,为什么就不多想想如何堵住民生问题中的种种漏洞,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

  希望以后不再出现这种爱心行动了。网友刘祥两代人的“启蒙”

  “献血光荣”,道理人人清楚,但是爱女心切的母亲还是打了年轻护士三记耳光。

  爱惜自己的女儿天经地义,却不要以自己的自私与狭隘来猜测社会,教坏下一代。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只注重启蒙下一代,却不注意“启蒙”上一代,所以当孩子们学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回到家里,却只换来父母的冷眼和谴责。一旦发现所学与家庭、社会格格不入,学校教育便成为虚设的精神训练场,谁都不会把雷锋精神安在心里。现在,是该好好反思这一问题的时候了。不然,女儿献血母亲打人的事今后肯定还是少不了。

  不要让父母成为孩子发展完善人格道路上的障碍,不要让无辜的护士再受难堪的耳光,“启蒙”是两代人的事。网友mocong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