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在农村新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5:44 浙江日报

  联体排屋和多层公寓、洁净的路面和公共厕所、绿树草坪小桥流水……乍看起来,章家埭和其他富足的浙江农村没啥两样,但细细踏访,这里农民的生活方式已与传统村落有很大不同,他们生活的是农村新社区,他们开始享受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卖了城里房子回村住

  ——城市公共设施的延伸吸引农民回归

  “我想搬进城却打了‘退堂鼓’,还有好几家卖掉了城里房子又回来了。”我们来到村民朱坤铭家,刚坐定他就讲起了这样的新鲜事。

  朱坤铭以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湖州城里上中学的女儿,每天早晚要倒2班车到校,出村的路碰上雨天又是遍地泥。他早琢磨着在城里买个房,让老婆去管孩子,又担心一人在家生意忙不过来,自己又冷清。正掂量着,今年1月份,连接市区的吴兴大道开通了,村口预留了港湾式公交站,用不了多久孩子就能坐直通公交进城了。心头事落地,朱坤铭就打消了进城的念头。

  村党支部书记汤水根对村里情况熟得很。他说:“以前是有不少农户在湖州买房。现在城里路接到了村里,钞票多的买车、钞票少的坐公交,方便。再说环境是越变越好,哪点比城里社区差了,人当然要回来了。”

  农民的回归寓意深深。这里是农村,但布局与城市社区一样精心规划,彻底消灭了农村常见的乱搭乱建现象——商住区、休闲区、行政区、农作区、标准厂房,错落有致,水乡特有的小河、池塘散落其间。这里生活的是农民,但生活的便利不亚于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老年活动中心,服务设施应有尽有,超市、饭馆、茶室,商铺林立。

  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社区还和城市紧密相联。像公交线路等城市公共设施正加快向这里延伸。眼下,6公里长的新建管网,让章家埭农民家家用上了城市自来水,污水处理排放率达到98%,电信宽带、有线电视网络更是早早和城市接了轨。(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陪我们来的八里店镇党委书记周建新说:以往农村是一村一建,而这次是城乡统筹一盘棋,不光是小小的章家埭,八里店镇乃至整个吴兴区都着眼长远,根据湖州城市发展思路进行统一规划,推广了连片整体建设,整个区域划分为商住、教育、文体等不同功能区块,辐射全区,全部建成后,章家埭这个小社区就能享受到更多城乡一体化的便利,也避免了未来“城中村”、“二次拆建”等头痛的事。

  规划是龙头,但民主办事工作得做细,得尊重农民意愿。紧贴着农民公寓的那条宽阔的大道,以前是一些人家的猪圈,一开始要拆也有人不情愿:一年养三四头猪,毕竟也能赚几个钱。村干部一家一户一趟趟上门,一直到农户思想全通了才动手。细雨蒙蒙下,63岁的朱培江站在新居后门对我们说:这路开车进来稳稳当当,以前可是一腿泥,环境好了房子也升值,儿女都愿意回村住,哪是几百块养猪钱抵得了的!

  医疗保健上门来

  ——社区服务让农民享有了市民的便利

  在新社区,农民不光走上了新路、住进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社区服务也更健全了。

  “不早了,我得到尤法林家去换盐水。”2月15日中午,我们对章家埭社区卫生站站长杨亚华的采访刚开个头,他就起身要出诊。杨亚华边走边说:年纪大的、病重的,我们都上门。今天尤法林支气管炎发作,9点多刚挂过一针平喘,现在去换瓶丹参改善微循环……

  只消打个电话,社区医疗服务就上门,这在城市也不多见。我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嘟嘟嘟”,杨亚华骑着小摩托,我们叫了辆车跟在后头到了农民尤法林家。

  夏天留下的蚊帐竹竿上吊着瓶盐水,消毒、换瓶、插针……杨亚华忙开了,“下午3点还得来,再加瓶消炎的”。

  病床上的老尤露出了笑容:儿女在城里打工,老伴时不时去帮忙带孙儿,以前生了病,只好捱上半天,等好受些一个人撑到“赤脚医生”那开点药,每次来回走廿分钟。哪像现在,早上9点带信给站里,一会儿就来人给挂上了,还有复查。村里有了卫生站,就像我老头多养了个小囡呀!

  回到站里,我们仔细打量起才成立2个月的小站:电脑、B超、红外线消毒仪,东西还不少,药房、病房、急诊室、计生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甚至还有心理健康指导室。陪同的村委会主任陈玉美说:以前村里就一个乡村医生,一个药箱。现在条件改善了,一个社区卫生站辐射附近4个村,普通病症不用出社区,还能享受免费预防保健。

  章家埭农民还人人有一份城里居民也未必都有的健康档案。杨亚华在往尤法林的档案上记今天的病情。他还透露了件好事,为了预防支气管炎、高血压等农村常见病,今年起全镇还将把农民免费体检范围扩大到血常规、尿常规、胸片透视、肝功能……样样都要列入这个档案。

  不光是医疗服务,章家埭农民还享受到了社区文化、社区福利、社区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村里成立了物业服务中心,安全有巡逻队,厕所、管网坏了有维修队,草地树苗维护有绿化队;中老年活动中心安上了背投电视每天给老人放戏,文化广场定期举办表演,条件好的农民家还建成了文化特色示范户,添置了报纸图书棋牌,吸引一批批农民来看书下棋……

  村里人走路也过斑马线

  ——新社区里出现的新风尚

  章家埭村的马路画上了斑马线,这在老农村可是没有过的事。

  农民陈有泉就住在十字路口边的公寓里,一抬头就能见人过马路。“村里人走路都要过这横道道,刚开始我这60岁的老头不习惯,后来想想进城走路都得守交通规则,慢慢就适应了,现在我屋里看出去没人乱穿马路的。”他说。

  人改变环境,新环境也反过来影响人。从传统村落到新村社区,村容村貌在变,人的文明素质也在进步。

  陈有泉的儿子以前“一根游烟到处转”,搬到新村新家后,不但在家里老老实实用烟灰缸,出门也不随处弹烟灰丢烟蒂了。为环境美观,村里没有在每户人家门口放垃圾桶,远的人家丢垃圾要走五六十米,开始也不情愿,可看到村物业中心把路面扫得干干净净,住得再远的农民也自觉把垃圾装袋、扎紧,出门多走几步路扔到垃圾桶里。还有,以前农民为谁家房基多修出来10厘米都要吵,现在村里道路按规划建,谁也不好意思去公家的道路上占便宜。

  村里建起了中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不但丰富了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际关系和谐。村民孙国英说,有的人家里就一台电视,以前老的要看古装剧,小的嫌节奏慢,为争个频道老少怄气。现在老人每天去活动中心看背投,戏听够了回家就和小辈聊聊天。像我跟我老公,空下来一个去广场唱越剧,一个去活动中心打兵乓,回家说说话,想吵架都没工夫。

  在新社区建设中,根据镇里统一规划,村里把简陋的幼儿园拆了,让小孩到邻村的镇中心幼儿园分部上课。以前一村一园一个班一个老师,从3岁到6岁混在一起凑合着学,现在大中小分班教育,音乐、舞蹈、认字,下一代可以学得更多了,“见了大人打招呼也更自觉、更有礼貌了”,园长朱路英说。

  2月15日,我们告别章家埭时,省城又来了拨人,村支书笑着说:那是为推荐全国“民主法治村”来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