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央“一号文件”在各地农村引热烈反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1:13 光明网

  三月春风扑面,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刚刚颁布的2006年中央1号文件,犹如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吹皱了9亿农民心中的那一池春水,也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嘹亮的号角。

  在大包干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兴奋

  地说:对于小岗村来说,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再显身手,再创辉煌。

  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黄桃专业村”———北鹤村,成林的桃树已是春意盎然。村支书陆访泉说,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年1号文件下发,大快人心,符合农村实际,也符合广大农民的心愿,我作为一名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心十足。

  即使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春意。在河套平原腹地———内蒙古五原县,隆兴昌镇的干部郝丽敏告诉记者,这里的农民听到中央1号文件可高兴了。今年新春农民的喜事多:隆兴昌镇、新公中镇农民成立了秧歌队,每村一个队,每队30来人,又是跳舞,又是舞狮;联合五队农民合股经营的菜市场去年大获丰收,盈利80万元,每人分红2500元,高兴得大家分期分批去华西村旅游参观,村里又给外出考察者每人补贴1500元。

  记者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陕坝镇春光二社刘存德家。好漂亮的砖瓦房,37户人家分两行排开,面积一样大,80多平方米,中间是一条砂石路。同行的宣传部副部长刘雪介绍说,河套是个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多元,高于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个社的人均纯收入是5733元,尝到科技致富甜头的他们早就按捺不住创建新农村的劲头了。

  春光二社在2001年就有一部分农民在乡镇政府统一规划下,率先从散居的土坯房子里搬出来,开始建设小康村。刘存德一边带我们参观他家的集住宅、蔬菜暖棚、牲畜养殖、沼气池、能源利用“五位一体”的新型生态家园,一边对我们说:“党中央怎就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新农村建设的计划说到我们农民心坎上了。”

  提起新农村建设,从干部到群众,个个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各级政府都提出计划和设想,而农民更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安徽凤阳县总铺镇镇长张从安说:我们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条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多种经营之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他细细地盘算着,镇里有5万多亩耕地,其中适合水稻种植的水田有3万亩,其余2万亩是既易旱又贫瘠的旱地,只适应种旱作物,而且是“望天收”,抗灾能力极差,因此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前提下,必须因地制宜地对2万亩旱地进行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实施两大工程,并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一是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绿化苗木建设1万亩,并使之发挥规模效应;二是和小岗村联手发展树莓生产,打造“千亩树莓基地”,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真正达到结构调整优良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要求。

  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党委书记顾林法谈起新农村建设更是如数家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民的居住环境更整洁舒适些,让农民的精神文化更充实些。因此,关键是要各级党委、政府出新招、出实招。结合姚庄的实际,今年镇里将继续调整完善若干项惠农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鼓励农民发展黄桃、蘑菇、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提升品质,做大规模,办好第六届黄桃节,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务工经商办企业,确保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同时要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全镇已确定一村九个点作为村庄整治的示范点,目前已全面启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村村建文化中心,建标准化村卫生室,让农民享受保健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走一条‘农业立村、旅游富村、生活宽裕、身体健康’的新路子,让农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好处。”

  在姚庄镇展幸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里,种植大户张向明正在大棚里忙活着。在他的心目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他告诉记者,去年在村里的帮助下,他流转土地近100亩种植蔬菜,其中大棚蔬菜40亩,一年种植两季,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净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设想是通过农技部门培训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来增加收入。

  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村支部处在最前沿,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进一步组织党员、村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和理解中央1号文件精神,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断增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

  凤阳县鹿塘村农民付玉德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我们农民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是机遇是因为中央包括各级政府关心农民生产生活,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好政策来了;说是挑战,是因为我们农民目前各方面的素质还不太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所以要接受各种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今年,我已准备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还准备牵头成立农机服务队,为村里的耕作服务。”

  正逢盛世,沐浴春风。如火如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阔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展开。(记者 夏树 张五四 郑盈盈 李丽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