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世相深看:学术反腐:缺乏的还是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5:46 金羊网-羊城晚报

  □张野

  “国内1300所高校几乎都存在学术腐败问题”、“知名教授涉嫌剽窃抄袭的至少在100人以上,法学界就有40多个”———在新近召开的“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研讨会上,一直致力于学术批评、开办学术批评网站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痛心疾首地说(3月1日《检察日报》)。

  1300所,据说这是目前我国所有公办高校的数字。这样的说法,是笔者看到的学界对学术腐败最直率,也是最具胆识的说法!

  承认是好事,但承认只是有限的第一步。如何治理学术腐败才是紧接着应该思考的问题。对此,《中国社会评论》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开出的“药方”是,他和学术批评网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等人商定,将在3月15日联合国内100名至150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著名教授联名发出倡议书,呼吁从2006年起,高校教授(研究员)不能剽窃抄袭,不能发生学术腐败;一旦发现学术腐败者,教育部和学校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

  笔者以为,在坦率承认学术腐败普遍存在的背后,学界似乎还刻意地在隐瞒着什么。为什么要从2006年开始?在这100名至150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著名教授中,2006年前也存在着学术腐败?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呼吁从2006年开始“不能剽窃抄袭”,是不是意味着此前的剽窃抄袭和学术腐败就可以既往不咎了?如果不存在的话,为什么要呼吁从2006年开始?如果这些“著名教授”是凭借2006年前的剽窃抄袭和学术腐败而成为“著名教授”,那么,他们有什么资格作这样的呼吁?这种“呼吁”,如果不是学界刻意地想隐瞒什么的话,至少表明学界的一种底气不足。

  底气的不足,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为例。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2002年的竞争力排名第38位,2003年降到第44位。2000年到2002年,我国最强的6所大学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总共发表27篇论文,仅占哈佛大学的6%,剑桥大学的15%,东京大学的20%。学界存在的价值,如果不在于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和学术水平,那又是为什么?

  还是古人说得好:“知耻而后勇。”而这“勇”的落点,应该落在“勇”于“雪耻”上面。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