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朱新均委员:应在教育规划中给成人教育恰当位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8:5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朱继东)成人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面向全体成人,开展各级学历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生活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原国家语委党组书记朱新均在接受新华网独家专访时指出,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成人教育,今天更应该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给
成人教育一个恰当位置。

  朱新均委员说,现阶段,成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一,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终身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发展成人教育则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举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18岁以上的就业人员和老人的全员终身学习,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中举足轻重,成人教育应理所当然地肩负起为成人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的重任。第二,成人教育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要努力提高行业企业的在岗职工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提高农民工文化、精神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等等,都应当发挥成人教育的生力军作用。第三,成人教育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对于城市社区居民和富裕农民来说,富而后教,富而后乐,对教育的需求不仅仅瞩目于学历与求职,而更多地向满足个人生活和情感的需要发展。学习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应当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人们提高
生活质量
的新需求。

  在国际上,成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召开了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第四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建议各会员国要采取措施,保证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密切结合,以形成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第5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发表的《汉堡宣言》指出:成人教育在帮助人们积极地迎接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在提供承认成年人与社区权利和责任的教育方面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2009年还将召开第6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国际教育学界普遍认为,解决人类社会各种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把发展成人教育作为重要手段,要依靠成人教育迈向终身学习,走向未来社会。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就普遍把成人教育看作并列于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级皆含职业教育)之后的第四大教育支柱。

  总之,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事业,意义重大,作用重大。为此,朱新均委员建议,在制定未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时,应当给成人教育一个恰当的位置。首先,进一步明确成人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国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教育发展纲要,对成人教育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会在以前的基础更进一步,会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艰苦创业而打下的工作基础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大力推向前进。其次,加强成人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宏观协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业,成人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应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原则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成人教育工作涉及部门、地方、单位的方方面面,应该在各级政府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指导协调组织。教育部内有关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分散在几个职能机构,也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议教育部建立成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就有关成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研究。最好,是努力争取恢复成人教育司,作为统管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职能机构。再者,加强成人教育的基础建设。作为一类教育,应该有相应的资源基础。过去,成人教育建立了初步完善的从高等到初等的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体系。但自1998年以来,成人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应在新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包括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成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其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农村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使我国城乡社会基层有越来越充足的面向基层群众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最后,加强有关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目前可不考虑制定成人教育法,但应在起草和制订《终身教育法》的过程中,应充分明确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任务,把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作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