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怎一个寂寞了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02:31 舜网-济南时报 | |||||||||
采写:见习记者 苏珊 实习生 廉平俊 核心提示 家住甸柳小区的王先生近日得了感冒,家门口就有一家社区医院,可他还是决定去省立医院就诊。王先生说:“还是保险点好,大医院信誉有保证,其他医疗单位我信不过,
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了解到,与王先生有同样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本应是“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但许多市民守着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不进,却扎堆到大医院看病。社区医院在寂寞中尴尬经营。社区医院:每天接诊不过20人 2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泺源大街的一家社区医院。整个门诊除了3名输液的患者外,只剩下医生的身影——医生们正在聊天说笑。记者看到,这家医院的科室设置还算齐全,在一楼有输液、中医、化验科室等,但病人却寥寥无几。一名医生笑着对记者说:“别看我们输液室只有3个病人,但在医院里我们这个科室是最忙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山东省立医院门诊大厅,却看到了“天壤之别”的情景:挂号处排着长长的队伍,候诊室座无虚席,输液的患者挤满了整个走廊…… “现在,社区医院很不景气。”一位从事社区卫生工作多年的社区医院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 而对于大医院患者扎堆的现象,大医院的医生也有很多无奈。某省级医院的一位专家坦言,在医院接诊的患者中,一半属于常见病或慢性病,完全可以先到社区进行治疗。“有些感冒患者甚至也挂专家号,专家门诊主要针对疑难杂症,让专家诊治普通的感冒发烧是一种资源浪费。” 据了解,为缓解大医院患者扎堆的现象,把一部分患者分流,自1997年,我市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开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10年来,由于多方因素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一直离市民的要求和最初的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 记者调查:90%市民小病不进社区 记者就“是否愿意在社区医院就诊”这一问题,对市内十余座居民小区的几十户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90%的市民表示患病后首先想到的是到大医院就诊,而不愿去社区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秦成勇认为,市民这种“有病去医院”的固有观念是制约社区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社区医院经过十年发展,已在各社区内生根发芽,但短期内市民仍难以改变扎堆大医院的就医习惯。“要解决社区和大医院患者数量失衡的问题,市民首先要改变就医观念。” 社区医院硬件设施缺乏 在记者对市内多家社区医院的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社区医院设备陈旧,有的甚至没有设备。 在位于南北历山街的一家社区医院里记者发现,这里所陈列的设备已经很陈旧,有的设备因经常不使用而落满了尘土。 市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李鲁生说,社区医院自身设备、人员不到位也是导致接诊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与大医院相比,社区医疗机构在人员和设备等方面显得底气不足。 社区医院真的不行吗? “虽然大医院水平高,但我不一味地迷信大医院。”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孙先生谈起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却有自己的看法。 孙先生告诉记者,因为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平时的健康随访中已了解他的病史,所以每次他到社区就诊,医生会更精确地为他对症治疗,节省了他很多时间。“另外,由于社区患者少,医生都会耐心地询问病情,这让我很放心,况且还能为我节省一半的费用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我市的社区医院都是各个大医院的派出机构,大医院也会不断地给所属社区医疗机构以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 近期有关统计显示,现在我市城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2600余人,其中有1100多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40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处理头疼感冒、社区意外伤害等常见病都没有问题。 专家“会诊”社区医院 省立医院副院长秦成勇建议,要解决社区医院少人问津的现状,政府应对社区医院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以及政策倾斜。比如,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医保政策,分流一部分聚集在大医院的患者,把他们引向社区。同时,社区医院也应反思自身的不足,力求在突出特色、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自身完善,如推出一系列具有社区医院特色的便民措施等。 采访中,市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李鲁生建议,我市应加紧完善“双向专诊制”:尽快在社区卫生机构和大型医院建立医院正规床、日间观察床、家庭病床,实行病人互转,对病人负责的“三床循环”管理,以及出诊、转诊、会诊“三诊配合”制度,彼此衔接,使病人顺利转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