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生网上求助如何“学雷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10:30 新闻晨报

  [助人者难题]

  □记者朱晓芳实习生赵秀芳

  晨报讯“我是一个学生(学生会的),老师说要我们在3月5日做好事,可现在做好事真的好难……有的时候学生去做好事,实质是去添乱!真是的,让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可
以做些啥?老师还说要有新意。我明天就要交报告了,只好让大家来帮帮忙啦!”记者昨天在网上发现几个学生发出了类似的求助帖,学雷锋日成了中小学生的一大苦恼。

  看帖的学生似乎也想不出更有“创意”的“高见”,给予的答案大多是:“去孤老院帮忙;帮助盲人过马路;做一天义务交通管理员;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竟然有一人还这样回答:“实在不行,让你妈妈先在马路上丢100元钱,然后,你再拾金不昧!”

  记者昨天在街头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有的学生反映,老师下达了学雷锋日当天必须做一件好事的指标,为此他们很发愁,不知道什么才算是学雷锋做好事。最终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把平日里做过的好事“挪”到3月5日来充指标。

  李同学说:“我告诉老师,我3月5日帮同学补习功课,其实我最近每天都在帮一个因骨折而病假的同学补习功课。”蔡同学说:“其实学雷锋做好事是我一直以来都坚持的事,为什么非得在这一天‘想’出个事来做呢?”因此他直言至今未想出将在学雷锋日里做什么。

  [孩子心声]

  其实我们更想做点实事

  其实,在这一天里,也有些事情是我们孩子真正乐意去做的。哪怕这事情很细小,只要它实在,符合孩子的兴趣,孩子们依然会双手赞成。

  平凉路三小三年级三班的殷晨辉说:“我准备给妈妈洗一次脚。我已经告诉妈妈了,妈妈很开心。”

  平凉路三小五年级二班的许燕君打算以后多到街上与一些小区去转转,因为“有些广告或通知里的错别字实在让人看不下去,我一有时间就会去帮他们纠正”。

  家住眉州路的五年级学生陈露则告诉记者,她的邻居王爷爷是位76岁的老人,因为儿女都在国外,他唯一的伙伴就是自己养的一只小狗。因此,她就经常扶老人出去透透气,呼吸新鲜空气,同时与他聊聊天,以减轻他的孤独感。

  [观点]

  让人犯难的“一件好事”

  □晨报记者霍中彦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毛主席的语录在21世纪的今天却遭遇了“新问题”:中小学生开始为3月5日“雷锋日”的一件好事犯愁,以至于纷纷上网发帖求助。为什么通常认为“并不难”的“一件好事”,现在变难了?

  网上发帖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班干部,承担“策划”活动的重要职责。而问题的根子,却可能出在3月5日这个“不一般”的日子上。

  有雷锋日“过节”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这一天做好事,并不是单纯地帮助他人,还必须具备其他特征。第一,是要“有新意”。雷锋日年年过,手段无外乎看望敬老院老人、扶盲人过马路这一类。这些显得有些“老套”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需要,所以做好事的“形式”要创新。

  光有创意还不行,假如这件事情是“偷偷摸摸”做的,又与雷锋日大张旗鼓搞活动的“宗旨”不符。且看,无论是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还是扶盲人过马路,都发生在公共场合,最好学生们能打起校旗,佩戴校徽,让公众都知道学生们在“学雷锋”。若能拍照为证,自然更可以“增色”不少。

  从网上那些着急发帖的学生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企划人员的职业态度,但我们看不到“我为人人、助人为乐”的赤诚。那么,我们究竟是应该为中小学生的“早熟”感到骄傲,还是为“一件好事”的尴尬感到悲哀?

  进一步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学雷锋”的“义务”总是落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身上?为什么他们在这一天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助适合他们帮助的人?

  还是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帮助身边人吧!

  [学雷锋之新誓词]

  晨报记者朱晓芳实习生赵秀芳报道中福会少年宫的雷锋新塑像昨天揭幕,300多名少先队员在塑像前宣读了改版后的新宣誓词:“对待伙伴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学习要像螺丝钉一样不断钻研,对待坏习惯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坚决改正。”

  新宣誓词改自于雷锋语录:“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据介绍,为了让宣誓词适应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符合孩子的实际生活,主办方几经斟酌后,决定在雷锋原话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将“同志”改为“伙伴”,“工作”改为“学习”,“敌人”改为“坏习惯”。

  [受助人难题]

  去年遭遇“集中轰炸”一首歌一天唱七遍

  学雷锋日,敬老院老人有点累

  □记者毛懿

  晨报讯“去年的3月5日,我们共接待了七批志愿者,为了活跃气氛,有位80岁的老人把《歌唱祖国》唱了七遍,最后他偷偷告诉我,‘实在唱不动了’。”本市某敬老院的护理员吴阿姨昨天忧虑地跟记者说起此事,她担心老人们明天又要被一批批的学雷锋者过度打扰。

  这家敬老院距离市中心有一段距离,除了儿女和定期服务的志愿者外,平时很少有人上门。吴阿姨告诉记者,去年3月5日那一天,突然来了七批志愿者。“事后我打听了一下,他们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是公司白领,他们没与敬老院打招呼,在网上约好之后就直接上门了。”

  那天早上9时,第一批志愿者就带着礼品上门了。老人们对这些志愿者都很陌生,大家寒暄了几句后就没了话题。有名志愿者为了活跃气氛,主动为老人们唱了一首歌,为了表示谢意,老人们让一位平时喜欢唱歌的80岁老人唱了首《歌唱祖国》。此后一有志愿者来,这位老人就唱一遍《歌唱祖国》。那天一共来了七批志愿者,老人就唱了七遍。事后他偷偷对吴阿姨说:“我实在唱不动了。”

  志愿者走后,带来的水果堆满了房间内的果篮。吴阿姨说:“有些老人患了糖尿病,不能吃很甜的水果。志愿者的心意很好,却没有考虑老人的实际情况。”

  吴阿姨说,老人们特别希望志愿者能分批来看望他们,而不是挤在3月5日这一天。

  为了不让老人在3月5日这天被过度打搅,一些敬老院想了不少办法。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敬老院里住着26位老人。院长张小浩告诉记者,确实有不少志愿者提出希望在3月5日当天为老人服务,院方没有拒绝,但对志愿者的服务作了错时安排,一天一般只安排2次志愿者上门服务。采访中,张小浩接了3次电话,无一例外都是要求为老人服务的。在与志愿者商量后,她把其中的2个服务安排在下一星期。张小浩说,一些学生要求上门看望老人,她也限定人数,每次只允许来20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