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民收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9:28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袁夏良陆正明邵珍邵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一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说,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民得到实惠,要解决农民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在“多予少取放活”上下功夫。目前,一个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不足城里人收入的三分之一。如何帮助农民增收减负,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要突破农民增收的“瓶颈”——访全国人大代表李金生

  “近几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但今后几年的关键还是要突破农民增收的‘瓶颈’。”全国人大代表李金生先后在上海郊区的松江、青浦、金山工作了37年,不仅对农村工作十分熟悉,对农民更是充满了感情。“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李金生认为,农民要增收,发展生产是关键。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科技兴农。他说,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把“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总要求贯穿于农业科技化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和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开拓增效增收的空间。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李金生提出,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要坚持城乡统筹,打造承接城市反哺、工业支持的新平台,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李金生代表认为,现代化农业不仅体现在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稳定农村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有限的农业资源整合起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

  “有条件的地方,土地可以向规模经营集中,向种田能手集中,向科技人员集中,向农业合作社集中!”

  他建议,农用物资的价格要平稳一点,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大一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更多一点。对农民的信贷需求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要放开一点。

  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国家小康——访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

  “切实维护和发展广大农民的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放上当前的议事日程。”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在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时这样向记者表示。

  邓伟志说,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大大高于欧洲的1.5到2倍。农民不小康,国家就谈不上小康,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缩小农村同城市的差距,首先要对农村进行“反哺”。现在我国对农民的补贴在逐年增加,但是杯水车薪。“反哺”不是施舍,而是为培养二产三产后备军支付的培养费,是为拓展市场支付的“开发金”,是二产三产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民收入增加了,富裕起来了,对工业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都是一种坚实的支撑。中国的农村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无穷,农民手里的钱多了,一方面改善了生活,另一方面,对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推动消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缩小城乡差距,必须解决农民失地失业问题。邓伟志说,现在很多农民土地被征用之后纷纷进城打工,但往往不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辞退,既失地又失业。要保障农民利益,首先要保障农民土地,不要轻易向农民征收土地。他以上海闵行区九星村为例说,该村顶住征用搞租用,结果全村没有一个失地者,没有一个失业者,没有一个贫困者。邓伟志认为,这是农村集体非农用地改革的一种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李金生。

  均本报记者刘定传摄

  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

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民收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