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摄影师讲述难忘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9:30 解放日报

  为雷锋生前拍过照的摄影师很多位,他们主要是是张峻、季增、周军、吴家昌、赵志华、董哲、张泽西、金昌杰、陈文辉等人。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摄影师,听他们讲述难忘的故事。

  “忆苦大会上,雷锋哭了,我也哭了”

  上世纪50年代末,“忆苦思甜”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雷锋因其苦难的家史,成了这一活动的典型。雷锋的“忆苦”报告影响很大,全国各地的许多机关、院校、工厂都邀请雷锋去作报告。

  在运输连举办的“忆苦”大会上,沈阳军区摄影记者张峻为雷锋拍了一张照片。张峻回忆说,当时他选好角度后,发现大会没有会标,那样照片即使拍出来,也不能说明是在开“忆苦”大会。张峻向运输连提出了这个问题。领导才恍然大悟,他们都太忙了,没留意这件事。于是赶紧找来纸和笔,张峻就立即写了“运输连忆苦大会”几个字挂了上去。

  会场设在露天车场上,正面挂着“运输连忆苦大会”的横幅,参加的人员除了该连全体干部战士外,各营、直属单位也派人来参加。大会开始后,雷锋一提起自己的家史,就感到心酸。他的面部表情非常凝重,满脸泪痕,一直哽咽着。说到后来,雷锋实在抑制不住,就失声痛哭起来。

  一时间,感同身受的官兵们也泣不成声,会场成了泪海。张峻说:“那个场合,雷锋在台上哭,台下的官兵们也哭成一片。我也忍不住哭了。我一边抹眼泪,一边跑到台前,给雷锋拍下了这张‘忆苦报告会上’的照片。”

  至今,张峻想起这张照片的拍摄情景还很感慨:“雷锋的报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它的感染力至今令我难忘。”

  张峻先后给雷锋拍过9次照片,一共拍了223张。张峻说:“雷锋出身很苦,他想参军,就是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所以,他无论做哪一件好事,都是发自内心的。”

  当年在《解放军画报》供职的吴家昌老人,也对本报记者说:“知道了雷锋苦难的家史,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对党和人民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了。”

  “雷锋树”下拍雷锋

  雷锋手握钢枪,头戴棉军帽,站在一棵松树前的照片,被誉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一张雷锋照片。有人统计,建国以来,这张肖像照片的发行量及其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仅次于毛泽东主席的画像。

  相传这张照片拍摄于辽宁省铁岭市干沟子自然屯村头的一棵松树下。这棵松树后来被人们称为“雷锋树”。

  事出有因。一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年,雷锋随部队来到了干沟子自然屯。起初,村里的人根本不认识雷锋。但每天清晨,村民们一起床就发现,家家户户的院子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一个小个子战士满脸微笑地帮助五保户家挑水、劈柴。时间一长,村民们知道了,原来他就是雷锋。

  雷锋在村里的小学当辅导员。这所小学本是一座破庙,庙前有一棵松树。每当雷锋在连队洗完车,就跑来为松树浇水。后来雷锋得知,这里原来生长着对称的两棵高大的松树,但前些年,左边的那棵不幸遭雷击被烧死了,只剩下右边这棵顽强矗立着。雷锋更喜欢它了。一天,雷锋面对这棵松树端详了许久才离去……

  其实,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并不在干沟子自然屯,《民兵之友》杂志的记者周军是其原创者。

  1960年初,雷锋的事迹已在沈阳军区广为流传。当时周军想约雷锋写一篇稿子,再配上一张雷锋的肖像。雷锋正好在沈阳军区开会,由于时间紧迫,周军按照“雷锋树”的故事进行了构思,让雷锋站在军区院内的松树前拍照。雷锋的棉军帽已经洗得发白,棱角不清。周军又从战友那里借来一支冲锋枪,让雷锋挎上。这一切准备好了,周军对着雷锋左看右看,觉得这既是自己构思中的雷锋,也符合人们传颂的“雷锋树”下的雷锋形象。于是,他用那台“罗莱”相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拍,直到拍得满意为止。

  “雷锋为我拍了一张照片”

  张峻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雷锋也不例外。入伍后,雷锋舍不得剪短刘海,还因此受过批评。在军营里,雷锋把刘海藏进帽子里。外出的时候,他喜欢把帽檐向上翘一下,把刘海露出一点来。

  雷锋也喜欢拍照。张峻刚开始给雷锋拍照时,发觉这个小伙子还有点腼腆,不大说话。后来熟悉了,雷锋的胆子也大起来了。

  “有一次我给他拍完照,他敢跟我说,要再拍一张照片。我说照什么?他说,想照一张穿着军装拿枪的照片,于是我就给他拍了一张他拿着枪的照片。”

  相处的日子多了,张峻和雷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小兄弟,他受到委屈也总爱跟我说。出门拍照片,他总帮我背着摄影包,还不时缠着我教他学摄影。”

  有一次,雷锋在沈阳开完会就到张峻家去了。雷锋看到了照相机,就说也想学照相。

  张峻半开玩笑地说,“摄影有‘武学’、‘文学’之分。‘文学’要从头学起,‘武学’呢,三十分钟就会了。‘武学’就像打枪,焦距什么的也要‘三点一线’。”雷锋来劲了,尝试拍了一次,没调焦距。重试后,他又拍了一次,就把张峻在家光着膀子的样子拍了进去。

  张峻说:“他给我这张照片取名为‘赤膊上阵’,这也是雷锋为别人拍的唯一一张照片。”

  让张峻遗憾的是,两人相处挺久,却没留下一张合影。

  “当时胶卷珍贵,得省着来,舍不得跟他拍一张合影。底片交给单位后发现里头有自己的照片,那是会挨批评的。”张峻说。

  “我把夜读拍成了白天”

  雷锋见缝插针,抓紧时间学习的“钉子”精神是出了名的。当年,季增曾经为雷锋拍过一张夜读“毛选”的照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季增老人讲述了这张照片的拍摄经过。

  有几个晚上,作为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季增去运输连时,都亲眼看到雷锋在打着手电筒学习毛选。“这样的镜头太好了,正好能表现雷锋的‘钉子’精神!”像遇上了宝贝,季增既感动又激动,他当即下决心,一定要把雷锋刻苦学习的镜头拍下来。为了给夜读的雷锋拍照,季增绞尽了脑汁。“我反复尝试多次,但每次都因为光线不足、胶卷感光度低,拍出的照片要么一片漆黑,要么只有一个模糊的人影,一直没有成功。”

  怎么办?放弃实在太可惜。但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为了拍一张照片,花上几百元钱买个闪光灯,是件很难办的事。季增突然想起了放映电影用的电灯泡。于是,他直奔电影组,收集了几个用旧了的放映灯泡,将电源线焊接在灯泡的两极上,然后再用绝缘纸和绝缘布裹上,接上电源专门用于晚间拍摄的照明。一通电,灯泡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烤得人直冒汗,于是大伙儿都管它叫“烤灯”。

  有了这个“烤灯”,季增就能够拍雷锋晚间活动的照片了。“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拍照的光线太强烈,我把雷锋夜里躺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习‘毛选’的情景,拍得像白天一样。”季增老人的讲述,伴着一阵无奈的笑声。

  但话锋一转,季增老人又强调说:“不过,正是这张照片,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条件,更让人们理解了雷锋的‘钉子精神’,因为这记录了雷锋当年学习的真实情景。所以,对这张照得不理想的照片,我一点也不感到遗憾。”

  为雷锋拍的第一张照片丢失了

  最早给士兵雷锋拍照的人是季增。第一次他为雷锋拍照,是在辽宁营口的新兵入伍大会上。

  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来到季增所在的连队。直到今天,季增老人还清楚地记得那天雷锋代表新兵发言的情景。

  “欢迎会在户外,天很冷,寒风吹乱了他手中的发言稿。

  这位个子并不高的新兵,竟索性脱开发言稿,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讲起来。他说着说着,情绪越来越激动,那份对党、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激情迸发出来。我当时被他的情绪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挤到前边,拍摄了他当时情绪激昂的画面。”今年76岁的老人对本报记者回忆说。

  “这是我为雷锋入伍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很可惜,这张照片怎么也找不到了。”季增老人为此感到很遗憾。

  当雷锋成了沈阳军区树立的节约标兵后,季增的摄影镜头就经常对准这位热心肠、好上进的小伙子。在雷锋从入伍到牺牲的953天里,季增为雷锋拍了250多张照片。

  “雷锋平凡而可爱,可敬又可亲。”季增老人深情回忆说,在与雷锋相处的日子里,处处可以感受到雷锋那平凡的事迹中所蕴涵的伟大和高尚。“他做的事都是平凡的事,他的伟大就在于一辈子做好事。”

  雷锋牺牲后,季增应邀作了两千多场雷锋事迹报告。他现在的最大愿望是,把拍摄、收集的雷锋照片全部放到网上,供喜爱雷锋的人收藏,让更多的人知道雷锋,理解雷锋,学习雷锋。

  本报记者林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