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雷锋,上海这样铭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9:30 解放日报

  或许我们都已习惯,习惯于年年今日学雷锋时,街头总会出现的一群群志愿者的身影。或许我们也都已习惯,无论今日还是每一个如常的日子里,遇到陌生求助甚至帮忙总会在心底疑上三分。或许吧,世界就是这样矛盾而并存着。但我们的城市从不曾习惯,哪天会在时代嬗变中放弃坚持,哪天会在混沌艰进中黯淡光亮。是的,总有一种感动能超越时空代代相传,总有一种力量会发自内心生生不息,总有一种光芒在引领大众齐齐仰望,就比如,这个43年来总随春风来临我们城市大街小巷的精神符号———“雷锋”。

  今天,申城的街头又将出现一幕幕大型主题志愿活动;今天,最新调查显示92%的市民依然认同“雷锋精神”;今天,一位延吉七村居民花16年心血收集起1500多件雷锋纪念品;今天,那顶阔别已久的雷锋帽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雷锋精神代代传”,上海,从不曾忘。

  从不曾忘的践行

  今日沪上“老雷锋”

  1993年全国学雷锋标兵郏芬芬———

  入行34年如一日《解放日报》1993年3月6日第1版《中宣部等部门表彰学雷锋先进上海一批单位和个人榜上有名》:“上海黄浦区服务公司大观园浴室扦脚师郏芬芬、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驻阿联酋阿克里玛进出口公司业务经理许元堂、上海海关驻车站办事处干部吴广生、东方航空公司客舱服务部乘务长周蝶等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我没空的,3月5日大清早6点多要出门,7点半要在南京路步行街集合,居民早早排长队呢。”扦脚师傅郏芬芬,误以为记者要在“学雷锋日”采访她,电话里急得不行。

  34年前,黄浦区服务公司的服务员郏芬芬,成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扦脚工。“没人愿意做的,风言冷语,领导就拿雷锋精神鼓励我,说这是群众的需要,说要学习雷锋,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34年来,她义务为一位家住五角场的瘫痪老大娘扦脚,跪地操作服务十几年直至大娘去世;34年来,她大年初一总是带着徒弟到孤老、军属家中服务……治愈数十万患者的郏芬芬屡获殊荣,“特别难忘的,还是1993年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标兵。”

  “现在退休6年了,还是忙。年年到了3月5日,我都要去南京东路义务服务。每年的重阳节还要为孤老服务,每个周末常要去老年公园服务,今年4月起还要开始去区里的‘劳模之家’服务呢。”郏芬芬嗓门很大:“我还带了几十个徒弟,一代代把雷锋精神传下去。”

  从1964年到1981年再到2006年———

  于翠花,温暖助人永不变《解放日报》1964年1月5日图片说明:“长宁区宏成南货店的艺徒于翠花,从一个顾客口中,了解到双目失明的居民陈阿宝在产期中生活上有困难,她就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来帮助陈阿宝搞家务。”

  《解放日报》1981年3月10日第1版《于翠花学雷锋十七年》:“是的,于翠花学雷锋十七年没有变。长宁区妇产科医院的同志告诉记者,于翠花在院内院外,对同志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乐于从思想和生活上关心同志,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今年已66岁的于翠花,笑音依旧温暖:“1962年我被分配到宏成南货店,觉得自己一个学生干部,肯定得当个小领导,结果让我当营业员,想不通。可党支部组织我们读报学习了雷锋精神后,我觉得特别惭愧,人活着为了什么,就应该是无限地为人民服务。”

  1964年,本报刊登了一张报道她热心助人的照片及说明。1981年,本报记者俞新宝又重访于翠花,在照片说明中动情地写下:“现在她是长宁区妇产科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在这个医院的助产士小邱家里,小邱得病住院,于翠花利用休息时间赶到她家中,关心她小孩,为小孩洗手。把这张照片与当年那张照片相比,人们会发现,于翠花的脸上添上了皱纹,然而,她那充满着春天般温暖的笑容竟是丝毫未变!”

  是的,没变。直到1991年退休前,于翠花在长宁区中心医院不光依旧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乐于从思想和生活上关心同志”,还组织院内女同志,每年3月8日都到敬老院为老人送水果、理发、医疗咨询。延续至今的,还有退休后的她为小区住户义务换药,还有爱人每年这时固定的一句:“3月5日到了,全家都得出门,做好事去!”

  从不曾忘的怀念

  淘得雷锋体检表

  这几天,杨浦区延吉七村居委“雷锋精神永恒收藏展”热闹———瓷瓶、杯子、打火机、印章、宣传画……1500余件展品,全和雷锋有关。

  最引人注目是一张照片,拍下了雷锋的体检表。收藏者房冠龙笑道:“几年前我去云州商厦淘货,从一生意人蛇皮袋一堆旧照片里淘到的。当时我眼前一亮,仔细看,体检表上盖有6个医师的章,兵役表上也有2个章,其中还有辽阳市兵役委员会的章,而且批准雷锋服兵役的时间是1959年12月25日,也很吻合。小心翼翼拿回家,锁在抽屉里珍藏,中国雷锋研究会理事李克孝还来参观过呢。”

  16年了,从一枚印有雷锋头像的书签开始,房冠龙花费1万多元,收藏了这1500件。为啥这么做?房冠龙说:“我忘不了雷锋。从小事做起,希望能做点小事宣传雷锋精神。”让他高兴的是,两天来,看展览的居民一拨一拨,他的义展被媒体频频关注、市民纷纷相传。

  对雷锋的怀念,不光房冠龙一个人。

  从不曾忘的关注

  本报记者被深深震撼

  43年了,雷锋早已远去,但关于他的记忆、对于他的缅怀、由于他的激励而来的一份份温暖,依然年复一年,铭写在本报记者从未停止的奔走中。

  2003年2月,本报特派记者顾许胜飞赴辽宁抚顺,采访驻守在老虎沟的“雷锋团”战士们。尽管当时雷锋已逝世41个年头,但顾许胜仍被深深震撼:雷锋班的宿舍里还留有雷锋的铺;连队集合点名时,连长喊的第一个名字是雷锋;每晚8点半点名,班长第一个喊的名字也是雷锋,而齐声应答的,是全班12名战士!

  在抚顺的短短数日,顾许胜看到了全国各地的群众纷纷自发前来追寻雷锋足迹,知道了雷锋曾是抚顺最年轻的人大代表,听到了雷锋生前唯一的讲话录音:“有一句话,对我印象最深刻。毛主席说,关心别人要比关心自己为重。我要时时刻刻按照毛主席的话来做。”把午饭让给战友吃、不顾个小带头抗洪、捐灾区、捐公社……尽管付出这么多,雷锋仍话语朴实:“我想到距离一个党员的条件,还差得很远,我一定要向老战友学习,一定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这样“真挚朴素的情感”,感动了共和国,激励了几代人,也始终吸引着本报记者的目光。本报记者姬志朴、李仲实,于1963年记录雷锋式的五好战士、“上海兵”施金才;本报记者俞新宝,于1981年跟踪报道长宁区的于翠花学雷锋17年;本报记者马春雷、吴德宝,于1993年报道申城万名大学生的街头学雷锋;本报记者洪梅芬,于2003年关注上海锦江出租汽车公司的一尊雷锋像,看到“雷锋精神在上海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还有2004年上海出租车司机麦惠民的“雷锋还在”,2005年驻沪部队开展为民便民服务的“雷锋叔叔又来了”……

  关注雷锋与他的精神,我们从不曾忘。

  从不曾忘的足迹

  从“十二张车票”到“烘鞋”

  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者。翻开本报历年报道,沪上一代代人学雷锋做好事的一串串光辉足迹,跃然眼前。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大致每隔10年都有新的时代内涵,却从未在这座城市中淡去……

  1963年3月28日《十二张车票》车上的十二个学生一定要买车票,可是售票员坚持不肯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华东化工学院“燃02班”共青团员最近提出学习雷锋,其中一项就是为50路公共汽车做义务纠察。这天下午五点钟,郑斌和熊传信等十二个学生从家里来到了徐家汇车站做义务纠察。他们热情地扶老携幼,受到了乘客们的表扬。一直到50路公共汽车开出“末班车”,这十二位同学才乘车返校。售票员认为同学们帮助车站维持秩序,不应该收车钱,因此坚持不收。但是第二天,他们仍然把这笔车钱送到车站站长的手里,理由是:雷锋同志到车站帮助群众做事完全是义务的。我们坐公共车辆也应该付车费。

  1963年4月10日《不能留着自己用》上海工学院附中三年级(3)班学生杨仙福,出去买数学参考书,顺便在一家文具店买了一本日记簿,价钱是三角九分。当时他拿出一张三元的钞票,店员当作五元的钞票找给了他。杨仙福因为急于赶回学校,找来的钱没有点就往袋里一塞。回到学校后,他数了一数,才发现店员多找给他二元钱。杨仙福想,这不是“额外”的收入吗?放着买些书不是很好吗?可是,他又想到我们正在学习雷锋,顿时觉得好像雷锋正在对他说:“杨仙福同志,你今天对这件事情准备如何处理,是送还营业员,还是留着自己用呢?”他立刻赶到文具店去,把二元钱还给了店员。

  1973年8月18日《烘鞋》

  冬日,上海铁路分局列车段京沪二组……列车载着往上海方向的旅客从天津站开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列车员小王安排好旅客,拿起拖把,正在做卫生工作。她擦着擦着,忽然发现地板上有许多潮湿的脚印,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仔细观察,她明白了:因为天下雪,许多从天津上车的旅客穿的鞋子是湿的。她想:旅客穿着湿鞋子该有多难受,要是雷锋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千方百计为旅客解决困难的。于是她决心想办法帮旅客把鞋烘干。十时左右,旅客们陆续睡了,小王到每一个座位下把湿鞋子收集起来,做上记号,拿到暖气管上烘了起来。到下半夜,该下班了,但鞋子还没有烘干。于是,她继续一双双地翻着鞋子,直到全部烘干,又一双双送回原处才去休息。

  1983年10月10日《中等学校“学雷锋创三好”活动结硕果》

  光明中学朱平同学,有一次看到邻居何妈妈突然犯病,停止呼吸,他口对着口,吸去了梗塞在何妈妈喉咙里的痰,做了二十分钟的人工呼吸,救活了何妈妈。

  1993年3月5日《学习雷锋贵在坚持》燕云楼青年学雷锋小组是黄浦区先进集体,她们五年如一日,一直热心照料着云中、金华两个居委会8位孤老的衣食起居。

  2003年3月6日《志愿者———新时代的“雷锋”》王老太坐在暖烘烘的电热毯上,拉着闵行供电分公司青年志愿者们的手,连连道谢。原来独居的王老太因股骨骨折,错过了集体登记安装分时电表的机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她托人写信给闵行供电分公司请求安装。信寄出的第二天是星期日,公司的青年志愿者来了。

  2005年12月31日《“能够伸伸手,不要避避开”》大众出租车司机金康生,5年前,当他因求职失败心灰意冷之际,好心人的一次援手,点亮了他的心。5年后,他在车队牵头建立学雷锋小组,展开爱心接力,向更多的人伸出温暖的手。“能够伸伸手,不要避避开。2006年,我希望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能和我们驾驶的出租车一起,在申城的大街小巷流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