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编选《雷锋日记》的前前后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10:21 沈阳晚报

  

编选《雷锋日记》的前前后后

  冯荆育老人潘旭摄

  

编选《雷锋日记》的前前后后

  

编选《雷锋日记》的前前后后

  雷锋日记摘抄77岁的冯荆育是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原社长、正师职退休干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前进报》工作期间,冯荆育曾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撰写了众多学习雷锋文章,参加编写《让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新时期学雷锋讲座》一书,并参加了190多万字的大型志书《雷锋志》的编审和校对。3月4日,冯荆育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40多年前参与编选《雷锋日记》的往事——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称号后,沈阳军区党委、军区政治部指示:树立雷锋式典型,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

  董祖修组织人将雷锋的9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再进行选编。当时,冯荆育等人按照时间顺序核实、鉴别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议论、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

  雷锋的笔记本上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并未注明。他们必须翻阅大量资料,经过多方查对,才能断定、去掉其中他人的东西。比如,有一篇精辟议论:“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来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当时,根据“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这句,冯荆育老人认为是雷锋自己写的,便将这段话保留下来,并在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多年后他才发现,这段话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他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

  在编选中,他们对雷锋日记中的引语和事实,都要进行认真核对。雷锋日记中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及其他名人引文。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要一一核对,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

  经过精心编选,军委总政治部审定,《雷锋日记》最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发表“雷锋日记摘抄”时,冯荆育又认真校对了一遍。

  1997年,冯荆育参加了白山出版社190多万字的《雷锋志》编审、校对工作。当时,有人送来一本散佚雷锋日记,他认真调查考证后,最终发现这部分雷锋日记中,有些是读书摘记,并不是日记。冯荆育指出:这些散佚的雷锋日记,不能选入《雷锋志》。主编采纳了他的意见,避免了失误。

  终生宣传雷锋

  1987年,冯荆育退休后,始终坚持宣传雷锋精神,他被许多学校聘为学雷锋辅导员,曾先后参加了省、市12个报告团,编写传统教育材料和讲稿150多万字,做报告370多场,听众达14万多人次;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等60项奖励。

  冯荆育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一本书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毛泽东选集》影响了几代人,雷锋把它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用来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而《雷锋日记》这本书,又影响了他的后半生。雷锋精神这本厚书,已经改变了冯荆育老人的一生,并将通过冯荆育老人的不懈追求,给予更多人的精神财富。本报高级记者邱宏

  冯荆育个人简历

  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原社长、正师职退休干部。1949年12月参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战地记者,两次荣立三等功,两次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两次参加北京国庆观礼。他曾多次被评为沈阳市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等称号。沈阳军区政治部曾发出通知,要求离退休干部向冯荆育学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