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时评:自主招生不应画地为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0:31 新桂网

  据《新京报》3月3日报道,今年,300名上海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而是通过“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此举是复旦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现人才多样化选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全新探索和试点。

  复旦大学招生改革颇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味道。应该说,这是一个发展趋向,点亮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号灯”,具有积极意义。但不难看
出,此次地域性的试点,却是300名上海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

  复旦大学不是上海的复旦大学,而是全国考生们的大学。而大学,有容乃大。探索和试点应该本着这个基础,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

  对此,专家担心的是“有可能带来本地区内高校之间争夺生源的矛盾,导致校际不公平”。其实,在搞地域性的试点时,又添加了一种不公。可否这样说:“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的地域性的试点,存在着地区歧视?这种以省市自治区为计划单位来配置高考资源的“面试”招生,又将对全国高校起到什么作用?

  复旦大学以试点为“名义”,让籍贯决定命运的做法,是在画地为牢,是在试点时“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一来,“面试”招生的积极意义打了折扣,其公正性公平性必然让人产生怀疑。

  (王理)编辑:马骎作者:王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