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城市居民调查显示66.7%的人感觉越来越幸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0:53 新文化报 | |||||||||
和过去比,大家是不是感觉越来越幸福?近日,本报对长春市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士进行调查,得到了不同的对幸福感的看法。本报发出调查问卷109份,回收102份。受访者中,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占20.8%、24.3%、28.6%、26.3%,其中包括学生、干部、工人、教师、个体及下岗失业者等人群。调查结果显示,66.7%的人感觉越来越幸福,15.1%的人感觉幸福感在下降,而18.2%的人表示没有变化。在影响幸福的因素中收入名列榜首,心理健康进入“三甲”,与就业并列第二,休息也榜上有名。
总体上看,长春人是走在奔向幸福的路上。我们的调查也显示了大家对未来的期盼和所认为的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好在对这些问题,政府已经有了相应的动作。 就业 幸福生活的基础 调查显示:30.6%的人找工作花费了至少2个月至5个月的时间,61.7%的人认为未体现自身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能接家长的班、大学毕业包分配、社会调配职业的就业形式渐渐远离人们。所以,还不能很快适应这种转型的人们谈起就业,就用“难”字形容。 现象一:怀念子接父班的日子 李师傅今年要退休了,这两天他格外郁闷,为儿子的就业发愁,“我进厂工作是接父亲的班,那时候没为找工作发愁。可现在,我眼瞅退休了,儿子却还没个着落。”李师傅的儿子大学毕业快一年了,四处应聘,到现在也没有找着个正经工作。 现象二: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帮助 “现在工作不好找了。”在家待了三个月,碰到记者这天刚好是小刘找到新岗位下班的第一天。大专毕业的小刘,从1999年到现在,找工作的路途上没少碰壁。推销员、文秘、服务员、保险员、前台接待……她自己都不清楚做了多少份工作,“现在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虽然这学历、经验是一方面,但是政府提供的就业帮助才是最重要的。”小刘老到地总结着。 政府举措 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50万个 就业是百姓关心的事,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日前,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未来5年,我省就业再就业目标是: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5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重点做好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 温馨提示:扶持办法 对象:国企人员 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对象:自谋职业者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对象:企业 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对象:“4050”人员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4050”人员按其当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30%,其他下岗失业人员按照其当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15%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心理健康 影响幸福生活 调查显示:现有的地位、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婚姻情况等,是导致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现象一:学生多为考试烦 “我最烦的就是考试。”某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小刘如是说,因为他在班级名列前茅,父母和老师对他期望太高,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现象二:已婚者对婚姻感到压力 “没结婚的时候甜言蜜语,围着你转,一结婚就天天晚上不着家了。”周小姐成为“恐婚”一族。面对婚前婚后的反差,她感觉到不适应,产生了压力。 现象三:婚姻中夹杂着性生活不满 “处朋友的时候,我知道她遭遇过性侵害。结婚后,每次我有兴致,她都不让我碰,说想起以前觉得恶心。看她那样,我也不好强求,可时间久了我也受不了,怎么也是年轻力壮的年纪啊……”小李尴尬地说。 现象四:郁闷了把酒解烦 “郁闷了咋办?找哥们喝酒呗!喝他个一醉方休。”面对种种压力,男士大多的释放方式选择酗酒。受访的女性,大多数选择向朋友倾诉和自己承受。 对话专家 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
记者:您觉得产生这些压力的症结在哪儿? 郑晓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影响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不完备等等原因是导致人们活得“累”、觉得“烦”的根本所在。 记者:怎么才能避免这种压力的产生? 郑晓华: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人有欲望、有目标没错,但目标太高,与实现能力、环境不相符,像看到别人买房,买车,一月挣一万,自己也设定这个目标,又做不到。久而久之,由于目标没有实现,导致对自我的不认同,甚至是自卑。为了掩示内心,会变得处处注意别人的脸色,甚至眼神。如果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些方面,当然会感觉更疲惫,也变成了为别人而活。在处处在意的同时,如果外界对自己的认知反响不如预想中的好,那就会对自我评价越来越低,甚至对他人的评价发生改变,导致人际关系被破坏。最后,对社会不满意,对自己没信心。 记者:对于化解这种压力,您有什么好的忠告? 郑晓华:对自己的孩子,家长不应跟别人的孩子比,因为他们之间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对于婚姻,由于婚前双方基于对对方的欣赏,和自己优势的展示感觉很甜蜜。而婚后,由于不再顾及,所以感觉到反差,这个时候就应该学会“经营”婚姻。对于求职,则是要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对社会角色不能强求,不要自寻烦恼。 记者:如果这种压力大得已经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该怎么办? 郑晓华:就医!看心理医生。据统计,遇到压力的人中有八成能够自己化解,二成不能应对,这时就需要“心理医生”发挥作用。不要觉得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这就像感冒看医生一样,像读书时发现不认识的字,需要查字典这种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来解决一样。 社保 幸福生活的保障 调查显示:88.2%的人认为劳动纠纷维权不够,79.2%的人赞成提高社会保险中单位缴纳的额度。 政府举措 多种措施健全社保体制 我省将采取许多具体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臧忠生 养老保险:逐步将私营、个体劳动者和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者,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实现离退休人员由社区组织管理;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失业保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事业单位也要参保;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地(市)级统筹,完善省级调剂金制度;调整失业待遇水平;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预警预报制度。 医疗保险: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下,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制度,探索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办法;着力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通过适当筹资标准和资金渠道,对困难地区及困难国有企业给予帮助,妥善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来源,帮助无单位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研究将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等。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和有雇工的工商户也要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农民社保:探索建立与农村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民养老保险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 幸福生活的再造 调查显示:68.1%的人认为大型医院医价过高;73.2%的低保户表示看病的支出会带来生活负担。 据了解,我省近120万名低保对象中,约有17万多人患有疾病,占低保对象总数的15%,其中,需住院治疗的低保对象有7万多人。维持生活本已艰难,更不要说是治病。 政府举措 已经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目前,我省启动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2个县(市、区)成为首批试点,预计2~3年后,多种方式、综合施救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将在全省建立,城市低保对象患大病不用发愁了。 温馨提示:如何救助 对患大病(主要指慢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的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部分等后,对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 教育 幸福生活的延伸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49.8%的人教育支出占到生活支出的一半以上。69.8%的人教育支出成为生活负担 。 政府举措 明年农村中小学免除学杂费 明年起,我省将对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免除学杂费。 ——省教育厅厅长李军 “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扶助家庭困难学生。2006年省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到4000万元。 专家 压力也可成为动力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院长、吉林省非公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会员、长春市政府专家咨询组(经济组)咨询委员孙启明 记者:此次调查问卷显示,66.7%的吉林人感觉越来越幸福,对此您怎么看? 孙启明:幸福感是相对的,并不是城市越发达,幸福感越高。在此次调查中,认同幸福感的比例如此高,说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收到了实效,市民预期的幸福感增强。 记者:此次调查显示,心理健康与就业同样受到市民的特别关注,对此您有何看法? 孙启明: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人大多抱着知足常乐心态。东北也因为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了容易谋生的所在。随着东南沿海的发展,东北人的优越感逐渐丧失,取代它的是危机感、紧迫感,也就形成了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压力是双刃剑,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将成为东北人觉醒,甚至是未来大踏步前进的动力。本报记者 刘丹/文(新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