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详解从躯干国家到头脑国家的艰难转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1:1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三月六日电 中新社记者周兆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分为两种,一种是“躯干国家”,另一种是“头脑国家”。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头脑国家”,主要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成思危不太愿意让大家把他当作国家领导人,他更愿意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与人交流。多年来,他一直倡导自主创新,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他利用各种机会不遗余力地为这一理念鼓与呼。 五日晚,成思危拨冗接受此间媒体的集体采访,详解中国从“躯干国家”走向“头脑国家”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的‘头脑’还不发达。”成思危说,“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而“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中国的知识产量很少,更谈不上输出知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提到创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近年来,缺少核心技术的教训令多少中国企业痛彻肺腑。而在成思危看来,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当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六,当“中国制造”摆满全球超市的货架,中国不再满足于作一个“躯干国家”。然而,向“头脑国家”的转型是艰难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思危说。 有“头脑”的国家需要有“头脑”的人才,成思危指出,无论是科技的竞争还是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有缺陷的。 “要推进自主创新,首先要发展教育事业。”他说,“经济发展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一九九八年,他递交的《关于尽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被列为一号提案,为中国带来了一股风险投资的热潮。 他表示,发展风险投资是推进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创新是有风险的,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是不可能的。风险投资让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 是一种支持创新的金融机制。 此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地方。至于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真正的“头脑国家”,成思危笑言:我不是算命先生,我是一个审慎的乐观者。完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