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后的静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6:00 光明网 | |||||||||
沿未名湖往北,是镜春园和朗润园,北大人称为“后湖”的区域,是多少年来多位著名学者居住和悠游于学术的地方。 1962年,后来当了北大经济学院院长的晏智杰,作为北大经济系第一届研究生,成为陈岱孙的关门弟子。每周或两周总有一个下午,陈岱孙先生在镜春园甲79号开课。晏智杰记得,每次一来,老管家拿一把套绣花罩子的老茶壶和粗瓷杯碟来替他斟上一杯茶,岱老的
岱老个子很高,目不斜视,身板笔挺地走进来。他会让晏智杰先说说最近几天的阅读有什么问题,针对性地讲解。严师的耳提面命,让晏智杰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里不得松懈,“只带个耳朵,无法面对他”,又觉得非常解渴。 “文革”中,镜春园甲79号破落了。受人尊敬的经济系主任陈岱孙一下子成了被批判对象,房子割出一半,老母亲过世,陪伴几十年的老管家回了老家,屋里的书东倒西歪的,曾开着兰花的小院也荒芜了,长满了野草。晏智杰曾趁晚上偷偷去看望老师,敲敲铁环,说上几句话就走。 镜春园甲79号在未名湖和后湖之间,树木参天,野鸟飞掠,小桥,流水,人家,正与学者的沉静之气呼应。而在临近的镜春园75号,现在用作“北大校友会”的清代四合院,则是1989年去世的中文系王瑶先生的旧居。 陈平原是王瑶先生的弟子,至今,他仍保留了经常绕过来看看的习惯。站在这里,陈平原想起第一次来这院子,那是1984年他刚考取王瑶先生的文学博士之时,幽静的小院里积雪深深,第一次到北方的青年陈平原深一脚浅一脚,走得踉踉跄跄。 那以后的三年里,陈平原每周都会来镜春园75号一两次,先生习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他每次都是下午去,坐在5米高的阴凉屋子里听先生侃大山。客厅围绕着几个装着《四部丛刊》的楠木大箱子,墙上一幅陶渊明的画像,书房里取自“镜春”二字的书斋匾额“竟日居”,还有大摞古代的现代的典籍。 “先生随后抓过一个话题,就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得意时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像放风筝一样,话题漫天游荡,一下子六朝,一下子现代,线始终掌握在手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似乎是离题万里的闲知,可谈锋一转又成了题中应有之义。暮色苍茫中,庭院里静悄悄的,先生讲讲停停,烟斗上的红光一闪一闪,升腾的雾越来越浓——几年过去了,我也就算被‘熏陶’出来了。” 除了正式“拜师”的王瑶先生,中文系还有三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吴组缃、季镇淮、林庚,均住在朗润园,陈平原也常沿途前往请教,“四老各有专长,且性格十分鲜明,王之睿智、吴之豁达、季之忠厚、林之儒雅,均无法追摹”。 “从游”之乐,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在《大学一解》中表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因一刀切的退休制度,现在的学生再也没有随63岁以上的老教授“从游”。但在湖水幽幽、荷叶寂寂的朗润园、镜春园里,清晨或是日暮,总会有几位拄杖缓行的老人,独自在甬道上漫步,构成后湖一带有如圣境的神秘风景。像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都曾居住在朗润园,人称“朗润园四老”,如今四老中的金克木、邓广铭已过世,张中行、季羡林也已90高龄了。随着北大对这里进行部分拆除和整治,建设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人们担心,这样的风景是再也看不到了。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