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正在直播政协新闻发布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9:56 中国网

  [主持人]:

  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6-03-07 11:38:33)

  [吴敬琏]:

  在这个问题上恐怕三个经济学家有五种意见。我曾经长时期对中国股市进行过研究,2001年我出了一本书——《十年风云话股市》,把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2001年所有的文章汇集在一起。中国的股市为什么出现这样异常的状态,我提出了系统的意见。从那以后,我没有再对股市进行研究,但是我的观点没有变,2001年这本书里所讲的观点我认为是符合实际的。如果让我回答,我只好做一个广告来代替,请大家去看这本书,说得是不是有道理,我们再继续讨论。

  (2006-03-07 11:36:31)

  [上海

证券报记者]:

  5日下午,温家宝总理下团时,我当时忍不住向温家宝喊了一声,今年的股市能够让股民赚钱吗?温总理肯定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请在座的委员、经济学家帮助分析一下,中国的股市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老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这个晴雨表怎么了?大多数股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享受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006-03-07 11:35:36)

  [邱晓华]:

  新的一年里,三大需求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一些新的增长点又在形成。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强调加快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以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都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地增长。

  (2006-03-07 11:33:55)

  [邱晓华]:

  按照我们目前的供给能力和要素状况,继续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还是很稳健的。从需求来看,这些年我们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投资、出口、消费三方面的需求全面增长。

  (2006-03-07 11:33:33)

  [邱晓华]:

  第三,我们自身经济成长中的一些基本因素还是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从供给来看,这些年虽然出现了煤电油紧张的矛盾,但是经过宏观调控,及这些年的努力工作,煤电运紧张的矛盾已经有所缓解,粮食生产连续两年丰收,已经为我们经济稳健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2006-03-07 11:30:55)

  [邱晓华]:

  但从目前各方面的判断看,今年整个世界经济将继续处于一个温和增长的势头。正如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所预测的那样,今年整个世界经济增长还有可能继续维持去年4.3%这一比较温和又是比较快的增长。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也会在去年7%水平上有所加快,能够达到7.4%。由此可见,我们今年面对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还是有利的。

  (2006-03-07 11:30:02)

  [邱晓华]: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一政策前几年已经证明是非常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在2006年必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二是整个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着好的发展势头,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们还是有利的。尽管眼下高

石油价格、禽流感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加上一些主要经济体自身还存在一些内在的结构问题,这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2006-03-07 11:27:17)

  [邱晓华]:

  温家宝总理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重申了在2006年我们要实施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统揽”,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保持”,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实施“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工作重点上强调“四个着力”,就是要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自主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006-03-07 11:25:41)

  [邱晓华]:

  我想我们一定能继续以“优等生”的成绩展现在世界面前。我国这些年来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些战略的思想,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006-03-07 11:25:15)

  [邱晓华]:

  有关去年的经济,温家宝总理已经做了全面总结,各界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中国经济在全球作为一个“优等生”的成绩,为世界所肯定。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以一个“优等生”的成绩展现在世界面前,现在各方面都在关心、都在研究。

  (2006-03-07 11:23:18)

  [邱晓华]:

  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去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确实不定期地组织我们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做了分析和研究。全国政协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民主监督、参政议政,那么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究,是政协委员,特别是经济界委员的一项职责。实践证明,政协委员参与这项工作对政府科学宏观调控,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态势,对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6-03-07 11:20:16)

  [北京青年报记者]:

  请问邱晓华委员,去年全国政协多次召开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会,经济界的很多委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您认为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怎样?前一阵子您提出宏观经济中有一个不利的因素就是产能过剩问题,比如汽车,我国现在20多个地方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您觉得汽车产能过剩背后是否有地方政府政绩工程的因素?

  (2006-03-07 11:19:21)

  [鲁志强]:

  最后一项就是要给予政策上的特殊优惠,如成立渤海银行,再比如天津周围有大量的荒地和盐碱地,在土地政策上能不能适当给予一些关照等等。

  (2006-03-07 11:19:01)

  [鲁志强]:

  第三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比如环渤海地区实际由三大块组成:大连、山东、京津冀。这三块发展有软件上的原因,也有硬件上的原因,这都需要中央政府创造条件。比如在环境、项目审批和京津的快速通道等方面要给予关照。

  (2006-03-07 11:18:01)

  [鲁志强]:

  第二就是要提供一些方便、提供一些政策,打破环渤海地区发展中间的障碍。比如大家都知道,在环渤海地区,天津和北京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上海,但是它们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以及这两个大城市互相促进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很多专家认为,环渤海地区没有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京津这两个城市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

  (2006-03-07 11:17:21)

  [鲁志强]:

  如果说政府在环渤海这一问题上的作用,可能有四方面。第一就是规划,确定滨海地区和环渤海将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它们的作用,这一点现在已经做到了,而且已经发生了作用。

  (2006-03-07 11:16:59)

  [鲁志强]:

  关于你提的第二个问题,在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如果简单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但关键是如何发挥好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因为从深圳、浦东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不是靠政府拨款扶植起来的。

  (2006-03-07 11:15:20)

  [鲁志强]:

  在这次论坛上,全国政协的许多常委和委员,也包括有关部门的一些官员参加了讨论。这次会议由王忠禹常务副主席带队,郑万通秘书长负责,这次会议为后来的建议直接奠定了基础。

  (2006-03-07 11:14:58)

  [鲁志强]:

  这个批示实际上已经把天津滨海地区的发展纳入了“十一五”考虑的视野。为了准备去年政协向“十一五”提出正式的建议,由全国政协和天津市政协一起在天津组织了一次加快环渤海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论坛。

  (2006-03-07 11:14:12)

  [鲁志强]: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批示的原意是规划和建设好天津滨海新区,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而且对振兴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有重大作用。后面还有一句话:政协的报告请发改委在制订经济社会“十一五”和长远规划时统筹研究。

  (2006-03-07 11:13:30)

  [鲁志强]:

  这个命题很快受到了全国政协的关注,接着在会后由全国政协的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了两次调研,都是由陈邦柱主任带队的。这两次调研形成了一个研究报告,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滨海新区的发展,促进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建议》。

  (2006-03-07 11:10:24)

  [鲁志强]:

  这是政协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直接促成中央决策的一个工作。全国政协和政协委员,很早就注意到中国不仅存在东西发展差距的问题,还存在南北发展差距的问题。但是,第一次提出通过加快滨海新区的发展,促进环渤海区域发展这个命题,是在去年三次会议上由天津56名委员联名提出的。这个提案虽然显得还比较粗糙,但是它第一次提出环渤海发展应该从哪里破题这个命题。

  (2006-03-07 11:06:23)

  [中国日报社记者]:

  请问鲁志强先生,“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区域发展谈到环渤海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请问政协在这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政府推进这件事情当然好,但一个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按照您的理解,在这件事情上政府和市场各自应起什么作用?

  (2006-03-07 11:04:55)

  [邱晓华]:

  其实这个问题昨天下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已经做了回答,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大家可以看看今天的报纸,他的观点很明确。

  (2006-03-07 11:04:17)

  [吴敬琏]:

  但是它在短时期内可能因为投资上的需求,而使房价发生波动。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和人民基本的住房需求得到保证,确实需要保持房价的稳定。具体地说,就是要使这两种需求能够有所协调,不至于因为投资需求引起房价的过度波动。另外在住房制度上,除了买房还有租房,各种方式要有好的搭配。这样能够使两种需求互相促进,而不至于一种需求干扰了另外一种需求的满足。

  (2006-03-07 11:03:36)

  [吴敬琏]:

  最近我没有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具体说房价哪个地区高了或者是低了,我很难说出来。邱晓华局长对实际的情况比我了解多,我只能讲一个机制性的问题。说房价高了或者低了,要进行具体分析。很难说全国一概而论是高是低。因为房屋的价格由供求两方面决定,房屋有两种性质的需求,一种是消费的需求,另外一种是投资的需求,最终是要由消费需求支撑。

  (2006-03-07 11:01:13)

  [陕西华商报记者]:

  房价涨幅过快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有哪些具体措施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

  (2006-03-07 11:00:33)

  [邱晓华]: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摆脱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之后,我们从2004年开始,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当说是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2006-03-07 11:00:15)

  [邱晓华]:

  在地方去年的财政收入中,据我所知有970多亿元顺差,而不是赤字。按照我们的预算法,地方财政是不允许赤字的,只有中央财政才允许有赤字。所以现在所说的赤字都是主要指中央财政的赤字,而不是指地方。

  (2006-03-07 10:59:33)

  [邱晓华]:

  感谢新闻界的朋友。这次第一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与新闻界的朋友交谈,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好久不说话,希望我能说好话。你提出的是财政赤字问题。这两年我们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了长期国债的发行量,适当控制了财政赤字的数额,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就像这次财政部给“两会”提供的材料里所说,去年我们的财政赤字剩下2080亿元,比预期要小。你刚才说的地方的数字是不对的。

  (2006-03-07 10:57:50)

  [彭博新闻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政府的财政赤字。自从2005年以来,政府已经有两年在这方面的目标都低于预期,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地方政府在2004、2005财年中,预算的差额也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我想问,为什么地方政府会出现没有钱的问题,以及这样的财政差额局面会不会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延续?“十一五”期间,政府要上什么新项目?谢谢!

  (2006-03-07 10:53:59)

  [赵忠贤]:

  第三个建议,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我们要培育一个好的学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这才有助于人才的成长和人才的脱颖而出。但是前面这几条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来保证。我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非常有信心的,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在十五年中实现。

  (2006-03-07 10:53:31)

  [赵忠贤]:

  今年按温总理的报告投入增长要超过19%,即使按照这个数字,资源也需要提高效率,也就是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到的要整合有效的资源。因此在资源分配各个方面要保证更好地提高效率。

  (2006-03-07 10:52:53)

  [赵忠贤]:

  最后,我提几点建议。第一个建议,重中之重是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环境有助于创新思想的出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求环境是宽松的、学术是民主的,另外支持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要鼓励成功,也要允许失败。第二个建议,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的投入虽然从总量上每年都在提高,但是跟国际上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总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

  (2006-03-07 10:48:56)

  [赵忠贤]:

  虽然中国现在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比较弱,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有好的典型。通过产学研三结合,和其他配套政策的落实,我想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有助于产业化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006-03-07 10:48:28)

  [赵忠贤]: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特别提到一点,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家常常将科技如何和经济结合问题,通过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会很好得到解决。这也就是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国际上也是这样。

  (2006-03-07 10:47:21)

  [赵忠贤]:

  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有几点,我个人看应该有一定特殊性。第一点,中国必须符合中国的背景和需求。因为中国是个大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整体还处于发展之中。第二,虽然中国资源不少,但按照人口平均,在国际上低于平均水平。另外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所以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支持占世界22%的人口规模,这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特殊情况。另外还有些特殊问题,包括中国文化历史的背景,在走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注意。

  (2006-03-07 10:46:12)

  [赵忠贤]: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到我们国家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现在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脉相承的,它与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是相符合的。

  (2006-03-07 10:45:43)

  [赵忠贤]:

  在科技界的委员和其他政协委员里,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在多次会议上都是大家议论的热点。其中不同的会上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有投入问题,基础教育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和学风问题等等。这次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策定下来,委员们都非常振奋。

  (2006-03-07 10:39:3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赵忠贤委员,最近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强调,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请问您,我国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应该重点注意哪些问题,您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2006-03-07 10:38:32)

  [林毅夫]:

  我再补充一点,减免农业税以后,政府每年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1300亿人民币,解决农村教育和乡镇政府运行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政府大的财力支持下,我相信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2006-03-07 10:38:00)

  [林毅夫]: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也提到要下大决心转变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上的方向,增加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我想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等目标,如果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能达到。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当前生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如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启动农村市场,解决当前生产力过剩的问题,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2006-03-07 10:36:49)

  [林毅夫]:

  非常感谢,我刚刚已经解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比过去的“三农”政策有所扩大,你提到的现在减免农业税,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你的含义是不是会增加农民的负担,造成农村建设的倒退?我的看法是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要增加对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政策的投入。去年中央政府对农村、农民、农业总共投入是2975亿人民币,今年要增加420亿人民币,增加到3395亿人民币。

  (2006-03-07 10:35:29)

  [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

  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我想了解在这个阶段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较于过去的“三农”政策突出点在哪里?过去这几年政府一直在试图免除农业税,在农村教育上一些免费的政策陆续出台,但问题是会不会给农村造成财政拮据的状况,使农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2006-03-07 10:31:33)

  [林毅夫]:

  我们已经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即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会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006-03-07 10:30:56)

  [林毅夫]: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既包含了过去“三农”政策所强调的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内容,也就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同时也包含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

  (2006-03-07 10:28:45)

  [林毅夫]: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一直非常重视。改革前强调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后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强调重视生产,同时也强调增加农民的收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以及2003、2004年的“一号文件”,反映的都是这个精神。

  (2006-03-07 10:28:22)

  [林毅夫]: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过去“三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已经达到了需要解决城乡收入、生活各方面差距的新发展阶段的需要。

  (2006-03-07 10:27:38)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林毅夫委员,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您就农村问题有多年的研究,请问我国在现阶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什么地方?和过去的“三农”政策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谢谢!

  (2006-03-07 10:27:04)

  [吴敬琏]:

  这样我们要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所需要在体制上作出的改革、改进就非常明确了,也具有非常好的针对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政协能够发挥很好的集思广益的作用,在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上能够发挥我们的作用。谢谢。

  (2006-03-07 10:26:42)

  [吴敬琏]:

  经过这些调查研究,转变的体制性障碍在什么地方就非常清楚了,有四条:第一,各级政府仍然保持着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力。第二,政绩。GDP的增长率变成首要的考虑。第三,财政收入。要求产值的最大增长。第四,要素价格、资源价格扭曲。

  (2006-03-07 10:25:51)

  [吴敬琏]:

  所以,不管道理上认识需要怎么转变,但是在两个压力下还是向着速度走,不惜用自己手里掌握的资源去支持高速度。所以增长方式就难以转变过来。

  (2006-03-07 10:25:17)

  [吴敬琏]:

  有很多委员过去在政府里担任领导工作,他们讲了他们的切身体会,从道理上应该转变,但是他们受到两个压力:第一个压力是政绩的压力,有的委员说得很生动,增长率不到80%、90%,人代会做报告下不了台。另一个是财政收入的压力。现在的财政税收主要是来自生产型的增值税,而生产型增值税和产值之间是直接联系的。

  (2006-03-07 10:24:13)

  [吴敬琏]:

  它的表现是政府、官员仍然掌握着很重要的资源的配置权力。比如土地配置权力基本掌握在政府手里,而不是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另一方面,价格作为市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工具、最重要的手段,又是因为行政定价扭曲了,比如各种要素的价格、资源的价格都定得过低,使得企业在选择生产决策时也发生了扭曲。

  (2006-03-07 10:22:58)

  [吴敬琏]:

  来自不同方面的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比如来自理论界、企业界的委员,他们从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理和过去党和政府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各样论述中,对照我们的现实,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006-03-07 10:22:27)

  [吴敬琏]:

  我还记得很清楚,在2004年7月份政协常委会的专题讨论会上,来自各方面的委员们非常热烈地讨论了体制性障碍的问题。增长方式为什么转变不过来,体制性障碍在什么地方呢?

  (2006-03-07 10:16:42)

  [吴敬琏]:

  关于为什么要求转变,但是转变不过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从认识上解释,有的从具体工作背景来解释。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有所感觉,但是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这就是体制上的障碍。国家的“九五”计划里说体制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体制为什么起这样的作用?包括像我这样的经济学家在当时认识不是那么清晰、不是那么具体,这次我们大有进步。

  (2006-03-07 10:15:14)

  [吴敬琏]: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问题,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提出来已经很久很久了。60年代就提出了。对我们国家来说,自从改革开放,这个始终摆在我们经济工作的议题上,特别是在九五计划中,九五计划明确规定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个就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另外一个根本转变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九五计划规定。但是虽然有这么多的议论,而且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一直没有能够转过来。为什么没有能够转过来?

  (2006-03-07 10:13:10)

  [吴敬琏]:

  另一方面,我们不是站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部门的立场上说话,所以它形成的意见可能比较更好地照顾到各方面的看法、各方面的利益、各方面的诉求。

  (2006-03-07 10:12:42)

  [吴敬琏]:

  所谓人才荟萃来自各个方面,有来自学界、政府部门、企业界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他们各自的背景不同,所熟悉的方面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不同的意见经过研究、讨论,可能形成一个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可行的建议。这对政府制定规划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2006-03-07 10:12:09)

  [吴敬琏]:

  这个研究报告已经公开发表了,标题是《关于“十一五”规划必须突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它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是要使“十一五”规划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转变促成经济效益的提高,促成经济稳定、持续、较快的发展。就我自己参加调研的体会来说,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政协的优势,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人才荟萃,地位超脱。

  (2006-03-07 10:07:06)

  [吴敬琏]:

  在2004年7月,我们形成了一些初步意见以后,政协常委会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进行了专题讨论。这个专题讨论不但有许多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参加,而且邀请了社会上的专家参加讨论。经过热烈、深入的讨论,专题调研组起草了我们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又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在2004年底定稿,2005年提交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2006-03-07 10:05:52)

  [吴敬琏]: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制订十一个五年规划做准备的时候,也就是2003年冬天,就组建了自己的“十一五”规划调研组,跟有关部门同时进行调研工作。调研组有15位委员参加,经济委员会主任刘仲黎先生也参加了调研组的工作。调研组一直工作到2005年初写出我们的研究报告。

  (2006-03-07 10:05:19)

  [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吴敬琏委员,您曾经以全国政协“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题调研组组长的身份参加过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调研,请您谈谈这次调研取得的主要成果?

  (2006-03-07 10:04:37)

  [主持人]:

  现在,请允许我介绍请来的五位嘉宾。第一位是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先生。第二位是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先生。第三位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先生。第四位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常务副局长邱晓华先生。最后一位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鲁志强先生。下面请记者提问。

  (2006-03-07 10:01:54)

  [主持人]:

  今天,我们邀请了五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制订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有关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

  (2006-03-07 10:01:21)

  [主持人]:

  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又进一步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和制订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006-03-07 09:59:21)

  [主持人]:

  在此基础上,全国政协先后召开了专题协商会和第十一次常委会,开展专题协商,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重要意见和建议,有的被吸纳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

  (2006-03-07 09:59:02)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上午好!记者招待会现在开始。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和宏伟目标的实现。去年以来,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许多委员围绕编制“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2006-03-07 09:46:49)

  [中国网]:

  工作人员提醒会议期间场内保持安静,所有记者关闭手机、呼机,或调至振动状态。

  (2006-03-07 09:37:28)

  [中国网]:

  记者招待会10点准时开始,摄影、摄像记者纷纷抢占有利位置,争取最佳拍摄角度。

  (2006-03-07 09:36:02)

  [中国网]:

  摄影、摄像记者纷纷将镜头对准在主席台东侧的网络直播台,中国网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

  (2006-03-07 09:35:31)

  [中国网]:

  会场上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各媒体记者已陆续就座,等待记者招待会开始。

  (2006-03-07 09:34:35)

  [中国网]:

  [鲁志强] 2005年7月,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作《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开发、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起飞》发言,并参加就此问题的相关调研;参加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就中部崛起问题进行调研;2005年月,参加了全国政协举办的二十一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

  (2006-03-07 09:33:52)

  [中国网]:

  [鲁志强简历]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著有《人口问题与战略》、《面对政策之剑》等著作,主持和参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核电发展政策研究》等课题。

  (2006-03-07 09:33:12)

  [中国网]:

  [赵忠贤简历] 全国政协委员,超导物理学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从自身的研究体会中曾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发表过一些见解。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时认为,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2005年7月,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作《关于基础研究的几个建议》发言。

  (2006-03-07 09:32:33)

  [中国网]:

  [邱晓华简历] 多次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2005年9月,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二十一世纪论坛2005年会,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发言。

  (2006-03-07 09:32:13)

  [中国网]:

  [邱晓华简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常务副局长,高级统计师,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农业部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和综合统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先后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文章400多篇,著有《中国经济热点追踪》、《改革十年宏观调控分析》等专集,多次参加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6-03-07 09:31:56)

  [中国网]:

  [林毅夫简历]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要素禀赋结构和企业再生能力为出发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2004年,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专题调研;2005年7月,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作《发展战略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言。2005年9月,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二十一世纪论坛2005年会,作《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和效率》发言。

  (2006-03-07 09:30:02)

  [中国网]:

  [林毅夫简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无党派人士。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从研究我国农业问题入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关于中国农业问题,林毅夫始终坚持推行市场取向的改革。

  (2006-03-07 09:29:25)

  [中国网]:

  [吴敬琏简历]从2004年1月开始,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专题研究,任组长;7月,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作《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谨防出现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倾向》的发言;12月,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报送《关于十一五规划必须突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建议》;2005年3月,在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做《“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问题》的发言;11月,率队就“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研。

  (2006-03-07 09:29:03)

  [中国网]:

  [吴敬琏简历]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从源头上反腐败、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等,对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有很大的益处,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03-07 09:28:39)

  [中国网]:

  [吴敬琏简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讲习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吴敬琏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拓者、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引进传播了众多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实践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

  (2006-03-07 09:28:14)

  [中国网]:

  全国政协委员吴敬琏、林毅夫、赵忠贤、邱晓华、鲁志强将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2006-03-06 18:15:45)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