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论六大关系:十一五规划奠基中国式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15:4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赵忆宁

  “十一五”规划纲要经过近两年的编制,全文约4万多字的纲要草案已经在代表手中,正在接受代表们的审议。

  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看,未来若干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规划
必将成为决定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中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的红线

  十多年前,在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后,发展一直是“八五”、“九五”乃至“十五”计划的主线。如今,“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贯穿纲要的一条红线。

  在“发展”之前凸现“科学”的定语,其中蕴涵着重要的创新和转型,即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低水平到中水平进而到高水平发展;从低质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不公平发展到公平发展;从不协调发展到协调发展;从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个变化的背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指出,一方面,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相反,解决社会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经过多年的积累酝酿,如今中国已经有了全面发展和建设的能力,可以专门腾出部分财力,兼顾发展的平衡与全面,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领域增加投入。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也提出,GDP固然重要,但若其增长很快,同时“三无(土地、岗位、保障)”农民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就很可能最后会落到“拉美陷阱”里去。

  对于这个转型的本质和核心,温家宝在今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为中央政府在发展经济的任务之上,追加上公共服务这一政府基本职责的筹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让人人都享有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满足全体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公共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基础性公共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特别是社区基本医疗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类问题

  治国方略的变化,是基于对中国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目前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的问题,包括: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例如垄断行业)亟待解决。

  第二类是在“十五”时期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较多。第二类问题强化了第一类问题,使得制约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凸显。

  第三类是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引起的外部不平衡性问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三类问题显示,我们既处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在各种矛盾的凸显期。面对各种不平衡性的矛盾,既有长期的不平衡性矛盾,也有短期的不平衡性矛盾;既有国内社会各类不平衡性矛盾,也有国际间的不平衡性矛盾。

  因此,目前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地正视上述各种不平衡性矛盾,真正转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六大立足点

  如何在4万字的规划纲要中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条红线?“十一五”规划首次制定了规划的重要原则,即六个立足。

  六个立足又成为统筹规划的原则,进而布局了规划纲要的全文,进一步提出和回答了发展什么、靠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在今后五年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一个立足主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两轮驱动变为投资、消费和外需(包括进口和出口)三轮驱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我们的短期政策,也是我们的长期政策。从1998年以来,我们成功地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大大刺激了国内需求。但是,消费率在持续下降,特别是国内居民消费率(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反过来讲,我们在扩大居民(主要是农民)消费需求方面,有巨大潜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第二个立足主要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由工业驱动带动和数量扩张转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国制造业(或工业)占GDP比重在世界各国都是最高的,而在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占GDP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大有潜力。这次“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包括提升商业贸易服务业,发展住房产业,大力发展国内外旅游业,加强市政公用事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今后经济增长主要以工业带动逐渐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共同带动。

  第三个立足主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十一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这包括:发展循环经济,包括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这包括: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四个立足主要处理好影响增长来源的各要素的关系,主要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带动。这是指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这包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第五个立足主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使改革开放作为增长的动力。“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构想,这包括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深化行政行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首次提出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六个立足主要处理好发展的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这六个立足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方针,基本涵盖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重点领域,给出了近期的(指5年)基本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政策和重大举措。

  为了充分体现六个立足,报告首次界定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领域(11项)和公共财政支出优先的领域(17项)。此外,还明确了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主要区域。一是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二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五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

  这六个立足本质上就是从不均衡增长模式向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从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向可持续增长模式转变,从不全面的增长模式向全面的增长模式转变,从不协调的增长模式向协调的增长模式转变。

  六个立足就是经济转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的重要标志,而经济转轨的核心是政府的转型,这种转型本身就是创新。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