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教育“一二三四歌”让谁蒙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0:07 红网

  在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声中,在社会关注、媒体聚焦之下,教育不公平成为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其“一黑二斜三苦四丑”的特点也暴露无遗。一黑:“择校费”的黑洞;二斜:教育经费向城市、东部倾斜,优质教育向强校倾斜;三苦:苦了家长、苦了弱校、苦了农村;四丑:特权、霸道、垄断、腐败。(3月8日《中国青年报》)

  在今年“两会”上,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和议论,一时成为焦点。这种热度在历次“两会”期间很少见到。委员们总结的这“一二三四”,俨然一幅教育不公的画像,与当前教育现状倒是挺契合。当然,即便这样也不足以抹煞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但这个“一二三四”确实存在并败坏着教育公平也是不可否认的。

  教育不公历来备受诟病,更不缺少人对其口诛笔伐。但这次讨伐的“规格”显然高过以往,其内容显然更具杀伤力。委员、代表们将一颗颗的“流弹”在高度总结的基础上加工成了一枚重量级的炸弹,一、二、三、四,向着教育不公猛甩,这到底能炸出一片新天地吗?抑或在废墟里长出新苗?

  富有戏剧性的是,前不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据2月28日新华网)同样的一本书,居然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到底为什么?其实很简单,王旭明作为教育部门的官员,是这本书的“作者”,而两会委员、代表、公众及媒体,是这本书的“读者”,也难怪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了。

  那么,到底应该相信谁的?是这首充满暗喻意味的寓言式歌谣,还是意气风发的“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我的意见是,“作者”和“读者”应该常交流,教育部门应该经常倾听民意,从民意中找到改进工作和推进改革的动力,而民众应该多提意见,使“中国的教育”这本书写的更精彩。

  教育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

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教育公平
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的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现在,教育不公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毒瘤,“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竟然被总结出了如此的悲情色彩,有关部门确实应该从里面听出什么来了。

  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只要我们努力到位,教育公平并非无解的难题。

稿源:红网 作者:张瑞东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