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 正文

北京新农村建设试点调查 农民担心住不起新别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3:55 京华时报
北京新农村建设试点调查农民担心住不起新别墅

建在山区中的别墅。本报实习生 王宙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京新农村建设试点调查

  “新农村”的提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将军关、玻璃台、挂甲峪和南宅村等村的村民来说并不新鲜,2004年年初,平谷区区政府作出决定,对上述四村的农民住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改造,使之具备“自己居住、服务旅游”的双重职能。

  新农村建设给这些村民的第一印象,就是建造和住进别墅新房。昨天,记者走访了试点挂甲峪村。

  村民有担心———能住得起这样的别墅吗?村干部很自信———别墅不但能改善村民生活,还能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带领农民走上致富新路。

  村里要建160幢

别墅

  3月8日,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

  挂甲峪村的秧歌队队员正骑着“毛驴”,抬着“花轿”,穿着红红绿绿的舞蹈装,敲着锣鼓,在村中央扭起秧歌。这是为了庆祝三八节。

  离喧闹的人群不远的一座山的半山腰上,漂亮的别墅群非 常显眼。

  村民王彦武说,别墅群从去年五一前后开始施工,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项目。记者沿着山路走进别墅群,一排连着四座两层的别墅,上面还搭着施工用的钢管架子,忙碌的施工工人,证明这里还没有完工。

  挂甲峪村党支部书记张朝起说,一期别墅计划建81幢,因为出现过设计不合理、施工人员素质低导致工期拖延等原因,本应去年完工的项目,拖到今年还不知道能不能让村民入住。“等到今年十一入住就不错了。”

  谈起别墅,张朝起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这个项目建设完毕后,二期别墅群还要再建79幢,一共准备建160幢别墅。建成后,要把挂甲峪村里一队和二队的村民聚到一起住。”

  村民担心住不起

  “我能住得起吗?”

  在村民王彦武的家,王彦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住进村里的别墅,要先缴2万元,等入住的时候再缴3万元,最后还要还15万元左右的贷款,一幢别墅总计近20万。

  王彦武说,村里干部已经说了,原来的旧房要改造,让他们缴钱贷款入住别墅,但对他们的旧房子不补偿,归村里所有。

  没有补偿,别墅的购房款只能与村民的年收入紧紧挂钩。

  村东头王彦利家是指定的旅游接待户,招待外来的游客餐饮住宿。王彦利的妻子说,她一家五口人,两个孩子,一位老人,丈夫在别墅施工工地负责管电,每天很辛苦,每个月只有600元钱。她家一年的家庭收入是3万多元钱。

  村民王保全现有的房子就是楼房,楼房外面贴着白色的瓷砖,装饰得很漂亮。王保全在临街的地方开了一家小卖部,顾客大多是在村附近的打工者。

  王保全说,他们一家四口人,一年的收入大概在1.5万元左右,“生活是比以前好一些,但还觉得不够用。”

  村民王怀清,67岁,家里两口人,和老伴一起生活,祖祖辈辈居住挂甲峪村,家中有一辆三轮

摩托车,主要是运输果品和其他货物。

  王怀清说,他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每年销售的桃子等果品,大概每年有将近2000元的收入;还有一部分收入是来自他给大队看大门的收入,每天10元钱,去年他此项收入2565元。说着,王怀清从兜里掏出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大队给他开出的具体工资数额,他说:“我没有骗你!”

  接受采访的村民都告诉记者,收入是一年比一年多,但谈到买别墅,他们的回答就都含糊起来,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别墅价格高,二是别墅的地理位置不好,觉得太高了。

  买房钱村里给担保

  村支书张朝起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村民太多虑了,入住别墅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想住就报名,不想住也不会勉强。定这个价钱,是考虑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很快会达到2万元,具备偿还能力。购房以后,由村委会担保,要是村民还不起,由村里来负担。建一期别墅的资金,一部分就是购房村民支付的房款。

  此外,关于旧房改造是否补偿问题,村里以前的考虑是不补偿,但现在看见反对意见很多,就没有最终确定。

  “我明年的目标就是让村民达到年人均2万元的收入”,张朝起说,现在村里的一些家庭,人均已经达到了两三万,当然也有一些家庭还很低,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是8000元,比1997年的年人均收入800元翻了很多倍。“去年我们这里才真正开始新农村的建设,但我不觉得晚,我有信心!”

  为了证明这一点,张朝起特意带记者来到挂甲峪村附近一座山上的人造旅游景区,在一排排搭建着太阳能

热水器的小木屋前告诉记者:“就在昨天,这里就接待了一大批游客,这就是我们村能增加收入的地方。”

  “新农村”设想

  村支书张朝起曾在挂甲峪村村民面前,描述过什么是新农村———农村城市化,甚至比城市的生活环境还好,跟国际接轨,人人都能上班,没有工作来找村委会,村委会一定帮着安排;建立大食堂,每个人下班不用做饭,到大食堂吃饭,家里来客人,也到大食堂请客,只收成本费。考上一个本科生,村里奖励1万元,家里鼓励买小轿车,先还完贷款,村里奖励1万元,还要在山里建立医疗室、储蓄所、百货副食品店……

  一位老村民说:“朝起啊,我们等着那一天,要是能早一天实现,你可是活神仙了。”

  就在张朝起给记者说起这段故事时,一名胖胖的女人走进张朝起的办公室打断了谈话。

  “你是谁?”张朝起显然不认识她,并用眼神向记者表示了歉意。

  “张书记,我找你有事,我是在镇上开汽配店的,认识很多人,能为你们旅游区拉来客人。”对方说。

  “真的啊,快坐快坐。我们详细谈谈……”

  记者被“冷落”在一边。

  本报记者 田乾峰 邢学波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