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未名雅士”与“都市柴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0:46 南方新闻网

  □金新

  公——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走了!京城各界追忆,新浪网、人民网等网站也有众多网友发帖悼念,有人说“他的去世 ,是又一座‘图书馆’和‘知识库’的坍塌”。

  其实,行公的成就生前都白字黑字写在纸上,似乎无须聒噪:《负暄琐话》、《负暄
续话》、《负暄三话》、《月旦 集》、《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 教与中国文学》……张先生研究国学、逻辑学、哲学,不惟思索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实在少见 矣。

  

北京大学旧有“八大园”之胜景,其中地处西北角的“燕园”,有一潭清澈碧翠的绿水,俗称“未名湖”,据说颇有 靖节先生笔下“桃花源”之韵味。而环湖简居的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未名湖畔三雅士”。行公这位“未名雅士” 乘鹤西去,现在他那一向冷清的“都市柴门”倒是热闹起来了:生前居住的德外塔楼内的小屋不断有闻讯赶来吊唁的老朋友, 女儿女婿们在不大的厅堂内摆上了老人生前的一张大照片,先生的自传《流年碎影》被摆在照片正下方,周围被十几束菊花簇 拥着,而那座至少陪伴了老人80年的老式挂钟依旧挂在墙上,仿佛在叙述着“未名雅士”与“都市柴门”“拉郎配”般的辛 酸故事。

  行公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陈设非常简陋,然而,老人性情豁达,真不愧为雅士, 居然给自己那名副其实的陋室起了个“都市柴门”的雅号,潜心继续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赞扬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何 以能够箪食瓢饮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呢?宋人周敦颐阐释道:“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 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此语 大抵是不错的,于是乎,吾辈尽可谓行公曰:“见彼做学问之大而忘此生活享受之小哉!”

  行公乃不食人间烟火之圣人乎?《中华读书报》上的一篇文章《女儿眼中的张中行:流年碎影,都付顺生琐话》透露 :“1977年,父亲终于回京。80多岁时,我们才想起他在人教社工作了几十年,怎么都没分房子,这才去要。于是在燕 园分了一套三居,很普通的,用父亲自己的话说,只有‘顶棚一张,墙四面,地一片’。在这之前,他一直跟张文(第三个女 儿)家一起住,都想不到向单位要求什么。不过,单位对他也是蛮好的。”

  余生也晚,有幸与行公见过一面。记得那是1993年的8月,我在北京开一个杂志的年会。当时好像行公刚出《顺 生论》,南京师大附中的许祖云老师是人教社的特约编审,与行公是挚友,买了3本《顺生论》带着福州三中的王立根和我去 拜访,祈望能得到签名本。我是写杂文的,自以为有骨气者,膨胀出衬衣下的“大”来,竟然没有拿,现在想起来错失行公的 真迹,真是后悔万分。不过还是“瞻仰”了行公平民学者的尊容:国字脸,慈眉善目间若有一丝苦气在缭绕;也了解了他与杨 沫的“隐私”,知道了《青春之歌》中那“老夫子”在“流年碎影”中的苦难人生。人称“杂家”的行公古稀之年才开始

散文 创作,“大器晚成”四字是血泪所凝就的铮铮上士者的缩影性概括。

  那次行公是在一间狭小的工作室兼居室里接待我们的,许老师说他年事已高来去不便,每星期来人教社一次住两天, 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把把质量关。推算起来,那时行公应该是85岁,这位“未名雅士”刚刚分配到“ 都市柴门”,有了自己的“诸葛庐”或曰“子云亭”,默诵着烂熟于胸的“何陋之有”的文言倒装句,练书法、收砚台、考古 董、唱戏曲、喝小酒,风烛残年,“人生得意须尽欢”,难得糊涂。

  夜已深了,睡意朦胧。在昏黄的灯光下想象着行公的真身,将“未名雅士”与“都市柴门”两个行公熟知且偏爱的偏 正短语放在一起,写上一点悼念行公的文字,思索一下“自古雅士多磨难,柴门陋室了终身”的道理,为行公送行。来源:南 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