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俄罗斯的第二代中国商人:从转手商人走向实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1:0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杨磊 北京报道

  急促的鼓点冲破MIX狭窄的大门,肆意刺激着年轻人摇动的身体,在这个北京城最火爆的迪厅,午夜两点只是一个才刚刚令人“HIGH”起来的时刻。

  韩刚从人群中挤出来,向周围的男男女女打着招呼,摇摆着走向舞池旁边的包厢。
“因为不知道你到底喜欢喝什么,所以红酒、啤酒、洋酒每样都来了一些,自己挑。”他挑衅似的眨着眼睛,肆无忌惮地大笑。

  他伸手从外衣口袋里摸出一个铁盒,“这是我的饮料。”他说,相对于其他酒水而言,他的这种“饮料”只有在手背上撒上一种来自乌克兰的细盐,舔一口然后一饮而尽才能发挥其真正效应——“只有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那是铁盒装的上等伏特加。

  小学毕业的韩刚今年25岁,他和哥哥在俄罗斯做中国小商品贸易已经接近10年。从1996年底开始,他的生活就被莫斯科和北京两个城市均匀分割——在莫斯科快速地赚钱,然后在北京快速地花掉。

  “第二代中国商人”

  在俄罗斯,韩刚他们被称为“第二代中国商人”,以区别于第一代的“中国倒爷”。

  俄罗斯独立报的编辑斯鲁琴科回复邮件说,“俄罗斯商界区分中国商人的身份时,通常采取的标准是时间界限——1982年到前苏联解体之前和俄罗斯从事边境贸易的是第一代;之后的一代则已经开始在俄罗斯经济腹地,比如莫斯科,从事更加庞大的跨境贸易。目前,第一代已经基本上被第二代彻底淘汰。”

  根据俄罗斯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至少有5万名以上的“第二代中国商人”在俄罗斯从事中国商品贸易。

  韩刚、韩义两兄弟从1996年开始经营小商品贸易时,他们这个只有三个人的小公司的客户基本上都是一些“二道贩子”。家就在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的韩氏兄弟,在货物报关上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独特资源,以至于在早期,他们那个名为“利来”的公司被人戏称为“利通”。

  韩义从不避讳自己是借助某些特殊手段发家的现实——对他来说,那些源源不断上门的客户属于自愿上钩,“别人货物通关需要3天,而我只要3个小时”。在1997年,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优势,当那些常规意义上的商人将自己的货物运到莫斯科时,韩义的商品已经通过宛如血管一样的转手网络,在俄罗斯市场上流通多时了。

  韩刚说,在他们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每三个莫斯科女人中至少有一个穿的长筒丝袜是由“利来”供应的。

  “最初能够从俄罗斯赚钱的中国商人,凭借的就是时间差优势以及别人无法获取的独特政府资源。”原外经贸部的一份早期研究报告曾经对这种现象做出定义,“这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现象,最终将会影响中俄经贸长远发展”。

  这和韩义的判断基本一致,“等到了1999年,这种生意就没法往下做了。”斯鲁琴科确认,这个时间点是第一代中国商人退出俄罗斯市场的高峰期。

  《黑龙江统计年鉴》说,这种趋势源自于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我国对俄的边境贸易增长迅速,到1993年达到顶峰。但是,某些参与边境贸易的企业和个人,在暴利驱动下,对俄出口时不注重商品的质量,甚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极大地破坏了中国产品的声誉。结果,对俄边境贸易开始下滑。

  宏观数字确证了这一点,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就在下降,2003年俄罗斯占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例仅为1.9%,甚至低于1990年的3.7%的水平。

  韩氏兄弟的生意在这个时期面临着转型。“以前我们的货物一到俄罗斯,甚至都不用入库,直接就被批发商提去,而在2002年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仅在丝袜这一项上就积压了5个集装箱的货。”

  在韩刚看来,这是第二代中国商人成长的代价——“俄罗斯人比谁都较真,他们要是认定你的商品不行,你再想从事这样的生意会很艰难”。

  于是,利来的生意开始往中高端发展——韩氏兄弟将过去赚到的钱投向一些基础性设施建设上,尤其是道路工程。他们甚至参与了俄罗斯后贝加尔火车站的大规模改建和修复工作——这是由俄罗斯政府投资三千六百万卢布的政府项目。

  从转手商人到实业商人

  斯鲁琴科说,第二代中国商人与第一代的区别是,“这些人更具有渗透能力和野心,并有资本将这些野心发挥到最大。”

  俄中实业家委员会的一位研究员说,目前从事轻纺贸易的中国商人仍然为数众多,但利润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微薄,截至2004年10月,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57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82亿美元,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微电子、通讯、服装加工、电器组装、木材加工、农业、餐饮等。“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鼓励的中俄经贸格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领域。”

  这位研究员说,这说明中国开始动用积累多年的资源和资金优势,试图从官方层面上重建中俄贸易格局,最终是俄罗斯和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成为“更加贴近的战略同盟者”。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是其中的纽带。

  而就目前而言,这种策略正在收到成效。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2006年首月中俄贸易额达2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45.5%,其中我对俄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4.2%;进口13.5亿美元,同比增长39.3%。截至2005年底,我累计对俄投资9.77亿美元,俄累计对华投资5.41亿美元。

  而根据长远规划,中俄双方的共同目标是,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将达到600亿~800亿美元,2020年中国对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

  斯鲁琴科说,“

中国经济有多元化、非常合理的优先发展体系,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积蓄效益。遗憾的是,俄罗斯没有这样的政策。现在的问题在于,俄罗斯是否应当模仿中国。”

  对于韩氏兄弟而言,这种宏观上的考虑对他们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在俄罗斯的生意告诉他们,曾经赖以辉煌的时间优势和政府资源已经不起作用,从事

纺织品和轻工产品的中国商人现在面临的对手不仅仅是国内同行,很多俄罗斯人也开始绕过他们直接来北京进货。“只要算算每天有多少俄罗斯人在秀水街出没就知道竞争压力有多大。”

  而身为第二代的中国商人,他们已经知道如何规避自己的地缘劣势,发挥自己的资金优势,因而,韩氏兄弟确信,他们向俄罗斯基础建设业转型的决策将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斯鲁琴科说,俄罗斯更加倾向于将这些人称为“实业商人”,而在俄罗斯从事轻纺业的中国人,他们将之称为“转手商人”——“很明显,这两个称谓在感情色彩上存在差别”。

  “我们确实是在做实业。”韩刚说,但那是天亮之后的事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