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改革共识再铸改革辉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3:05 南方新闻网 | |||||||||
新 望 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总书记的一席话,语气坚定,鼓舞人心。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改革的争论异常激烈。这场争论总的来说是积极的、有益的。改革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公开参与、公开讨论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争论中的许多意见,也是切中要害的,值得认真听取。但也不可否认,确有复杂的声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总书记的讲话恰逢其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对澄清混乱、引导改革争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场争论当然不是无根之木,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改革进程的确有难如人意之处。如:垄断行业和权力部门改革滞后,既阻碍效率提高,也进一步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要素市场的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配置资源,为腐败和以权谋私留下了空间;改革的相关政策缺乏配套和衔接,改革中的决策机制、谈判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行业、部门、地方和企业内部的改革政策,往往是利益中人借改革之名谋利。 正因为如此,反思改革的确非常必要。但改革进程的不如意之处,无论如何还没有到“基本失败”或“走错大方向” 的地步。改革近三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全世界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就是改革的主流,也就是小平一再强调“三个有利于”的大原则。 今天,不论有多大困难,应当自信,我们已经站在了如同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将是中国改革最为关键的时期。人均GDP1000-3000美元之间,既是经济增长黄金期,也是风险频发和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趟过湍流,就有希望。中国大陆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只有短短十几年,实行改革开放也只有二十几年时间。那些已经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的国家,它们在几百年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市场发育、劳资冲突、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等等,要我们在几十年中解决,必定面临很大难度。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又拖不起。怎么办?出路就在于加快改革。解决社会矛盾要靠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靠改革,建设和谐社会也要靠改革。这就是现阶段中国改革所担当的历史性任务,也规定着现阶段中国改革所具有的特殊艰巨性和迫切性。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改革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本次人大会《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对改革做了详尽部署,总书记所说重要领域的改革,应该包括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因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领域,而在这个领域,市场机制还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什么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当然政府改革最关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公共品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如果还像以往继续将主要精力放在GDP的增长上,这既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政府改革已走到了前台,刻不容缓。 吴敬琏把当前所发生的争论称为改革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讨论。第一次发生在1981年到1984年,争论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展开,最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第二次发生在1989年到1992年,争论焦点是市场经济的姓“社”姓“资”问题,最后小平南方讲话终结争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体制;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则是改革第三次争论的重要转折点。所有关注改革前途和命运的人们,应当在总书记讲话的基础上,汇聚改革力量,形成改革共识,再铸改革辉煌。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