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发展新目标篇:七大目标勾勒“十一五”新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5:12 新华网

  本刊记者 颜彦 李力 吕雪莉 张涛 实习记者 林长森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是党中央对“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

  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七个方面,党中央为我们勾画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体现了“十一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是从产出方面提出的代表性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综合实力的代表性指标,其增长速度是确定其他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

   “这个目标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充分考虑‘十五’时期发展的实际提出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马凯说。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明确要求,到201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长达到9%以上,超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要求的7.2%的速度。据此测算,“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7%左右,就可以实现经济总量十年翻一番。这样一个目标明显偏低,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马凯进一步分析说,“十一五”时期,我国具备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市场空间、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只要达到7.5%左右,即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从需求和供给条件分析,7.5%目标的实现是可能的,与“十五”时期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相比也是比较稳妥的。

  为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明确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从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投入方面提出的重要目标。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都严重短缺,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值得注意的是,投入指标首次被列入国家五年规划。“既有产出的导向,同时又有投入的导向,这使五年规划的目标体系更加完整。”马凯说。

  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这意味着“十一五”时期年均节能率要达到4.4%左右。马凯分析说,虽然这几年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也说明我们节约能源的潜力还很大。他指出,“十一五”时期只要我们进一步强化能源节约的政策导向,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管理,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针对这几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土地特别是耕地减少过多的情况,各个部门也提出了应对之策。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重中之重是污染防治(水、空气、土壤),保障饮水安全又是首要任务。国土资源部则提出,“十一五”期间,保护资源将更加严格规范,使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近几年来,西部的青海省着力于扎扎实实抓生态、打基础和加快培育、壮大特色经济。省委书记赵乐际指出,未来五年,青海省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要更加注重从资源、民族、文化特点和比较优势出发,扬长避短,纳入特色发展轨道,形成竞争优势。要努力形成特色禀赋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尊重群众的要求,以农牧民增收为中心,继续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提高比较效益;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转化程度和增值水平。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继续大力加强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增值水平。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联合开发和产业融合,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青海优势特色产业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加快形成能源资源集约利用、节约利用的经济增长方式。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具体体现。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马凯强调指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

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个“缺乏”集中起来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企业是市场竞争和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国只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才能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的形势,才能有效化解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制约,也才能逐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从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从单纯依靠低价优势、数量优势向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转变,逐步改变单纯依靠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低端产品“世界工厂”的格局。

  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科技部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实施好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龙头;扭转社会公益类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努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更多新的突破。二是把体制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科技宏观管理改革要有大的进展;集成各路科技力量,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三是把优化创新环境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完善开放共享、绩效考评等机制和政策,形成完整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共享标准规范体系;继续推进科技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心寂寞的创新文化氛围。

  “十一五”时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的重要时期。这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也是“十一五”期间必须着力实现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体制机制障碍依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发展,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这一问题不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就难以化解,发展不仅难以全面和协调,而且也难以持续。

  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发展到把提高开放水平和质量放在更重要位置的阶段。我国具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综合优势,具备继续较大规模承接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既孕育着机遇,也潜伏着风险。近几年围绕

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
人民币汇率
、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逐步加大,今后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也会增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今后五年我国商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基本形成,外贸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高,“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基本协调,规范、高效的商务工作机制运转顺畅。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这是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提出的导向性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马凯强调,“十一五”时期要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等为着力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新进步。 

  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口享有的公共服务有较大差别;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主要在于公共服务分配不公,导致了人们参与发展的起点不公、就业机会不公。因此,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发展教育既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尽管总体上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没有完全、真正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很高。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仍要作为“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难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下一个5年,我国城镇将有4500万人走上工作岗位,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5%左右。”田成平强调,今后几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仍是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同时有步骤地统筹城乡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国内消费需求增加的基础上,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田成平表示,“十一五”期间,要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养老保险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各项保险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

  扶贫减贫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扶贫减贫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即使按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68元的低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610万人,全国还有22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人口。“十一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减少贫困人口。

  “十一五”规划《建议》对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既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表示,今后政府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解决教育、卫生、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经济增长惠及大部分人,减少发展成本,是我国“十一五”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皇粮国税”这个概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也要力争基本建立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平均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5人左右,超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1.8个的平均水平。同时基本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同时实现路通车通。交通部部长李盛霖表示,到2010年底,中国县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80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30多万公里。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积极融入全球化,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产品和服务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可能使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较低的通货膨胀压力。从总体看,“十一五”时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3%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价格基本稳定”水平。

  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中央对亿万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向半月谈记者坦言:过去我在人民银行工作,坐车穿过长安街,一般是不看街面的,或埋头看文件或想事情。到了天津以后,我坐在车里,则习惯透过车窗东张西望,朝上看看天气怎么样,朝下看看街道干净不干净。为什么?因为人们越来越期望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城市之中。我们必须直面这些严峻的挑战,解决老百姓最关注的现实问题,让全市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健康的食品,在更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天津尽管受到部分能源和资源的约束,但由于我们合理组织和配置资源,仍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一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已初见成效:“十五”时期天津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已下降22%,新型工业化水平连续两年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居第一,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所需能源有一半是靠节约获得的。这些年,天津以创建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为目标,人与自然日趋和谐。城市地下管网更顺畅了,市容环境更整洁了,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处于二级良好水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6%。通过我们的努力,天津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并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直辖市。应当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展望“十一五”发展规划,我们的任务还很重,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我曾多次到一些环境受到破坏的郊区调研和办公,有些地方的污染仍然比较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让我寝食难安。现在看,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功,还需要长期努力。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将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将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将取得新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始终追求和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乃剑认为,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对于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的五年规划就是从政策取向上,扭转以往的社会失衡,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营造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切身利益。所以,在发展目标的制定中,着重就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提出了目标要求。

  我们要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半月谈)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