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别妻辗转回大陆 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7:19 光明网

  

别妻辗转回大陆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林毅夫(Lin Yi Fu)

  工作部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林毅夫身上充满传奇色彩,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并以这样的洋博士身份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理论”和“穷人经济学”的提出者,是温家宝总理智囊团成员之一。很多专业人士认为,他是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

  别妻辗转回大陆 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当电视台准备介绍这两位知名博士的事业和家庭生活时,才发现,他们原来是一家人!

  林毅夫博士,中国经济学殿堂的佼佼者,在国际经济学界崭露头角。他的研究成果去年荣获国际粮农奖和中国孙冶方经济学奖。陈云英博士,中国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外国同行羡慕她“征服了世界”,她的弟子遍布天涯海角。

  当他们两位分别出现在公共场合时,总是引来无数敬佩的眼光:“那么年轻即获得如此成就,太了不起了!”学术界、新闻界,甚至政界对这两位各自奋斗的经历,大都耳熟能详,但知道他们是一对夫妻的人却少之又少。电视台就曾闹过这样的“误会”,节目编导准备系统介绍一批名人的事业和家庭生活,林毅夫、陈云英分别列入《东方之子》的报道计划,直到采访时才发现:两人原是一家子。

  慧眼识才

  中国女性从古到今都有慧眼识英雄的佳话,王宝钏贵为宰相千金,却倾心一个小伙头军,寒窑苦等18年,终至大福大贵大团圆。陈云英认识林毅夫虽无如此戏剧性,但也有出人意料之处。

  

别妻辗转回大陆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林毅夫(左一)获得博士学位时与尔茨夫妇的合影

  陈家在台北经营家具,虽算不上大富豪,但在同行中也颇有声望。陈云英姐妹兄弟8人,6女2男,她是女孩中惟一上了大学的,容貌又姣好。父母以她为荣,对她寄以厚望。陈家家教特严,规定女孩子只有到20岁时才能谈恋爱,陈云英自然要恪守这条规矩。上大学后父母的管束少了,陈云英认识的男孩多了,有的长得很帅,有的家境很好,其中不乏对她倾慕之人,但她仍淡然处之。20岁了,父母随时准备接待未来的乘龙快婿,但陈云英反而没有了动静。她认识的男孩子里没有一位能使她动心,总觉得他们不是意中之人。后来她说大概是缘分不够。

  大学三年级那年,一天,她的干哥哥想为自己的亲妹妹介绍对象,约了几位朋友聚餐。当她坐在车站的长椅上望着干哥哥领着的几位朋友走来时,其中一位笑眯眯的男孩特别耀眼。他个头1.8米左右,相貌一般,但那沉稳、自信的神态,清澈明亮的眼神,令她不禁怦然心动。她似乎是在一刹那间作了决定:这就是我的意中人,终身的伴侣。经过干哥哥的介绍,才知道这个男孩叫林毅夫,在台湾大学读农机专业。

  林毅夫家在宜兰,也是兄妹8人,他最小,但志气最大。上大学后,他品学兼优,被评为台大的模范生,追求他的女孩不在少数,但没有一位能让他动心。想不到他和陈云英倾谈之下,竟生了情,从此沉入爱河。

  

别妻辗转回大陆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陈云英(后左)带着儿女与父母在北京相聚

  婚后,林毅夫考入台湾政治大学经济学院攻读企业管理硕士,陈云英则教书、怀孕、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这时具有远大志向的林毅夫作出了一个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他觉得台湾弹丸之地受制太多,不是施展抱负的地方,他想到大陆,为更多的中国人服务。陈云英很理解丈夫的鸿鹄之志,她对丈夫说:“你只要决定,就放心地去吧,我会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的。”

  林毅夫告别妻子辗转回到大陆,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留在台湾的陈云英则开始了不知何时是尽头的精神上和生活上的艰难跋涉。作为妻子,她长期得不到夫婿的丝毫音讯,那思念、担心的痛苦不时烧灼着她的心灵;作为母亲,她要使娇儿幼女没有缺少父爱的遗憾,她要工作支撑一个家庭,她要考“托福”,准备带着孩子到异国读书。她的父母和朋友觉得她太苦,又听到林毅夫已不在人世的谣传,都劝她及早改嫁,但陈云英坚信:丈夫一定活着;他一定会成功;我们一定会见面。

  异国团聚

  命运对善良的人是宽厚的。8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途经北京,到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校方让林毅夫为他当翻译。短暂的相处,舒尔茨对这位年轻人的学识、人品赞赏备至,回国后即让美国芝加哥大学来函,希望林毅夫能成为他的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林毅夫很快就办好手续,兼程奔赴芝加哥大学求学。踏上美利坚国土后,他立即通知在台湾的妻子来美国相见。陈云英接到信后,真是“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她本已通过了两个托福考试,准备赴美读硕士,这下真是“即从蓝天穿云去,便赴异国会林郎”了。

  

别妻辗转回大陆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陈云英去美国前与儿女的合影

  一对音信不通的恩爱夫妻,在异国他乡乍然相会,那份喜悦笔墨难以形容。陈云英说,她当时只是觉得老天太公平了,他不会让任何人白白地吃苦。可惜的是他们注定还要受些苦。夫妻两人在一起仅仅几天,又要分别了。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学读经济,陈云英则到了华盛顿大学读教育,两地相距甚远,很难经常见面。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仍然留在台湾,要半年后才能接来美国。相聚的喜悦很快就被思念儿女的愁苦所压倒。陈云英上课之余,常常望着儿女的照片发呆,也常常泪水涟涟,她把所有的思念都融到了家信当中。孩子太小,认字很少,她就剪贴了一些漂亮的卡通画,经过加工,写些简单的汉字和拼音,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妈妈从美国的来信。

  半年后,一家4口终于在美国团聚了。孩子们见到久别而陌生的爸爸时,高兴极了,他们的爸爸英俊潇洒,有学问,好让他们骄傲。陈云英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深知相夫教子为本职之一。于是她一边读书,一边抚育孩子。儿女刚到美国,语言不通,上学和上幼儿园很不习惯,陈云英循序渐进,开始让孩子上几个小时,后来去半天,然后再多去几个半天,其他时间就让他们在家里玩耍。这种时候,经常是陈云英一边两手按着打字机键盘做作业,一边把头转向孩子大叫:“别吵了,妈妈要读书。”陈云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1年半时间得到了特殊教育硕士学位的。她再读博士时,没办法时时照顾孩子了,只好把他们反锁在家里,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无奈中陈云英只好嘱咐孩子:“妈妈不在家时,无论谁叫门都不要开,有人来电话,你们千万不要说妈妈不在家,就说妈妈在睡觉。”直到现在,她在美国的朋友还说:“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你怎么老在睡觉。”就连陈云英的导师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怎么老睡觉?

  很多人认为陈云英很苦,但她说:“苦和幸福没有衡定的标准。思念丈夫,想念孩子这是苦,要读书也是苦。我想要的都得到了,见到了丈夫,接来了孩子,读成了书,我已经觉得很幸福了。”陈云英拼命地读书,其实是用做事来压倒相思之苦,否则那段日子太难熬了。她说:“现在看来,那段时间既成全了我,成全了丈夫,也成全了我们的家庭。”

  各得其所

  1987年,陈云英没来得及参加毕业典礼就带着孩子与先期回国的丈夫在北京团聚了。从那时开始,他们才成为完整的一家人。但陈云英没有把自己关在屋里当太太,她要尽自己所学为更多的人服务。7年来,她到处奔波,足迹遍布东南、东北和中原大地,在全国10个省的普通师范学校开展特殊教育课程的试验。她提出的多种形式办特殊教育的主张已被国家教委采纳,写入有关的政策法规中。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外国同行问陈云英,她的工作范围有多大时,她指着中国版图说,超过欧洲、大洋洲任何一个国家的面积。再问她的服务对象有多少时,陈云英粗略地算了一下说,到下个世纪初将有1000万教师接受她的培训。同行们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林毅夫回国后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从事经济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的研究上很有成果,已成为知名的经济学家。最近,他正准备在北京大学建立“发展经济研究中心”,要创造一种研究氛围,为有志做研究的学子提供便利,希望能产生登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台的中国人。

  中国有句谚语,“家无妇,屋倒竖”,说明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陈云英在繁忙工作之余,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知道自己完全陷在家务中是不可能的,只有请保姆帮忙。她有一套令人折服的“保姆训练法”,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让保姆把家管起来,两个月就可以代她“当家”。丈夫外出讲学,她出去开会、调查,就将家和两个孩子放心地交给保姆。他们的家庭一直遵循着中国的老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家里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事,如装修房子等大的重的活路,就非林毅夫莫属了。他们家的卧室和走廊一直不铺地毯,原因是丈夫有“拖地”的嗜好,陈云英也就只好迁就了。林毅夫非常体贴妻子,每次出差前都要留下足够的钱,并叮嘱陈云英不要太累,要注意休息。如果他走时,妻子、孩子身体或情绪不好,他都非常惦念,要么电话询问,要么快去快回。陈云英常说:“毅夫是打着灯笼难找的好丈夫。”有时她总像“痴人”一样地问丈夫:“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像我们一样幸福?”丈夫会说一句“你真会臭美”。有一次她很“正式”地对丈夫说:“我已经老了,你现在有名气,有地位,会不会不要我了?”丈夫“郑重”地说:“糟糠之妻不可弃”。说完夫妻开怀大笑。

  

别妻辗转回大陆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回大陆的第一件事,全家拜谒孔府

  也许陈云英深谙教育学和心理学,她对儿女的管束似乎和别人也不同,她最关心的是孩子心理发育是否正常,而不是得多少分。她有时会用陈家传统的“得失观”来教育子女,不要计较一时一事的得与失,眼光要放远;也有时会用他们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能像父母一样有理想和抱负,但在琐碎的事上过问并不多。她总是说,在家里父母对孩子不能像牧师布道,也不能像法官判决。孩子们喜欢读课外书,孩子们的房里有时乱七八糟,衣不叠,被不整,她也无所谓,她觉得这才像个家。他们的儿女都在北京师范大学试验中学读书,高一年级的儿子已颇具乃父之风,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经常在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妈妈跟他说些家常事,已近1.90米的儿子会很认真地说“那是女人的事”。陈云英“无奈”地说,“这儿子和老子真是一样。”他们的女儿读初中二年级,活泼漂亮,爱读课外书,尤其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只要妈妈在家里,她就会像小喜鹊似地叽叽喳喳,林毅夫说她们母女,“哪有女人,哪里话就多。”现在林毅夫、陈云英工作很忙,经常不在家,有时难免牵挂儿女,他们的女儿“嘲笑”母亲:“我们在台湾和美国时,那么小就独立了,现在这么大了,你怎么反而不放心了?”是啊,人就这么怪。 来源:《家庭》 作者:邢五一

  

别妻辗转回大陆林毅夫博士的夫妻传奇
林毅夫简历

  林毅夫:男,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毅夫生于1952年10月,籍贯为台湾省宜兰县;1971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8年,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8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的主要荣誉有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 等奖;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1998-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其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

  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作品有《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